一段時間以來,為了避免被美國“戰略拋棄”、彰顯自身戰略價值與戰略忠誠,澳大利亞自願充當美國反華急先鋒,在對自身的這一角色定位下,它的“被害妄想症”愈加嚴重,不僅在外交道路上越走越偏,一貫宣揚的價值觀和民主傳統也正不斷遭到侵蝕和扭曲。
據澳媒報道,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計劃近期向國會提交一份名為《外交關係法》的議案,如果議案在澳大利亞國會獲得通過,澳地方政府與外國政府和企業達成的任何協議一旦“對澳外交關係產生不利影響”或者“不符合澳外交政策”,澳外交部長都有權否決協議。不少報道認為這個議案有針對此前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的意味。不過,這個草案一經傳出,反應更強烈的是澳大利亞國內,不僅引起澳聯邦政府部分人士的擔心,更是引發了澳地方政府的嚴重不安。
澳大利亞是英國前殖民地,繼承了英式威斯敏斯特體系,聯邦政府擁有外交、國防與收取關税等必要權力,其他權力屬於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高度自治。這就意味着州政府作為地方政府,除了國防與外交權力之外,能夠自主決定本質上屬於地方事務的經濟事務。這是澳大利亞憲法賦予的神聖權力,也是源自英國法律體系的歷史傳統。澳大利亞聯邦法律的立法領域主要集中於税收、國防、外交、移民和貿易等領域,澳大利亞各州政府作為獨立的司法管轄區。誠如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所言:維多利亞州有權力決定本質上屬於本州的地方事務。因此,莫里森政府計劃提交的議案可能涉嫌違憲。此法案一旦通過,無疑將賦予澳大利亞外交部長前所未有的權力,可能會徹底打破澳大利亞聯邦與地方、外交與經濟部門既有的權力平衡。
觀察澳大利亞政治,會發現這個議案是澳大利亞莫里森政府追求“全政府模式”大趨勢中的一個具體面向。為了應對所謂的“外部安全挑戰”,澳政府正在走向國防部門、情報部門而非經濟部門或商貿部門把持外交事務,地緣政治而非地緣經濟成為國家間關係的主要事務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主張對華強硬的國防部門、情報部門處於決策核心,希望改善對華關係的商貿部門、農業部門、教育部門則被邊緣化。對它自身來講,聯邦權力不斷擴張,地方自治權力日益受限,澳洲社會的自治傳統和自由民主價值觀都將面臨不小挑戰。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在國內將自由、民主、自治等西方價值觀奉為圭臬,在國際上以澳美同盟為外交戰略的基石,發揮創造性中等強國的作用。如今,為了鞏固澳美同盟,澳大利亞不惜以犧牲國內憲政、自治為代價,來追隨美國、制衡中國,與自身國家利益背道而馳,也違背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作者是中國礦業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