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南絲路60丨馬兒啊,你慢些走④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對趕馬人和馬匹來説,過一條江就是一次生死考驗,翻一座山就是一次生與死的搏鬥。走在原來的馬幫道路上,很多地方彎彎曲曲,那都是馬幫用汗水鮮血鋪就的生命之路。

民國初期,四川會理以南的關河到黎溪之間,有一段五六公里長的險峻古道,趕馬人遇河搭橋,逢山修路,在堅硬的岩石上鑿開道孔,裝上橫木,再在木頭上鋪上木板加固,鋪成懸空的棧道。有的地方需要從絕壁上鑿開一條缺口。路窄,僅容一人一馬通過,若對面有馬幫過來,進退無路,雙方便協商作價,一方將瘦弱的馬匹推下懸巖,對方通過後笑眯眯給予補償。好説好商量。

話説南絲路60丨馬兒啊,你慢些走④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大涼山越西縣村人在一山坡下方挖金礦時,掘出了馬鐙、馬鞍、馬靴、馬鞭和人的屍骸。原來,這裏曾發生嚴重的泥石流,有天晚上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碰巧下方一騾馬商隊駐留於此,百多匹騾馬和20多個趕馬人,全遭泥石流掩埋。

馬也有不那麼洋盤的時候,比如很多時候玩不過騾子。

生活在橫斷山脈地帶的白族先民,在馬和驢的結合下,培育出耐勞程度更勝於馬的新品種——騾。

於是,騾子也成為普遍用於運輸的重要工具。雲南馬幫用來運載貨物的畜力,大多都選擇騾,有的馬幫甚至清一色由騾子組成。

話説南絲路60丨馬兒啊,你慢些走④

於是,騾子就會洋洋得意乜馬一眼,打個響亮的噴嚏兒:哼,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它曉得馬兒經常溜不過自己。

南絲之路騾馬隊,常年穿行於橫斷山的山塬、陡坡、大河、深谷、密林等缺少生命氣息的古道上。跋涉中,騾子可以完美地克服馬和犛牛的缺點,它擁有持久耐力和卓越適應力,可以連續在惡劣環境趕幾個月的路。拿負重來説,騾子每天每匹可以負重400多斤,爬行1000多米長山路,耐力好得很。這一點,馬兒把下輩子的力氣擼出來,都比不上。它只好慢慢走。

這時候,高傲的騾子又會砰地打個響鼻:馬兒呀,你慢些走慢些走(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99 字。

轉載請註明: 話説南絲路60丨馬兒啊,你慢些走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