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就是幫他獲得勇氣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女兒從小怕狗。三歲那年,有一次在小區裏玩,一隻哈巴狗瘋狂地撲在了她身上。等我趕走那隻狗時,女兒仍然驚恐的抱緊我,不肯撒手。

從那以後,她只要看見狗,不論大小,便遠遠地繞道而行。

為此,我做過許多的努力。讓她克服對狗的害怕心理,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小時對狗的不好印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什麼是恐懼呢?

恐懼,顧名思義,就是害怕。

心理學上説: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脱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的體驗。

用通俗的話來説,就是人對於未知事物和領域缺乏認知,表現出來的心裏活動。

人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都會從心裏膽怯,產生恐懼心理。

社會性恐懼是指人在與其他人交往中產生的害怕心理,也即社交恐懼症。

特殊性恐懼是指人對某種事物或情景缺乏認知而產生的害怕心理。

我女兒屬於後者,今天我想説説特殊性恐懼。

人為什麼會產生恐懼?

因為對那種產生害怕的事物缺少認識和理解,只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認知來判定,這種事物會對我們產生的不良後果和影響。

我女兒怕狗,其實是她內心認為狗是種危險的動物,所以要遠離它。

孩子恐懼時,大人應該怎麼幫助她應對?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作手:

有的人怕黑,有的人怕鬼,有的人怕狗,有的人怕高,有的人怕打雷。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沒必要表現出對恐懼的厭惡。

因為恐懼,可以激起我們自身的防禦體系,它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大人也有恐懼的東西。我對我女兒説:“媽媽也有害怕的東西,我從小就怕毛毛蟲和蛇。”

這其實跟我的人生經歷有關。讀中學時,需要步行40多分鐘的山路。

夏天,山上草木茂盛,常常掩蓋住那狹長的山路。有一次,我走到山腰時,一條青翠的小蛇從我腳邊哧溜一聲爬了過去。當時,我嚇得手心冒汗,傻傻地站在那裏,足足呆了十幾分鍾。

在我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蛇這個東西。我的認知告訴我,蛇是一種危險的動物,我必須遠離它。

從此後,我只要一走那條山路,我的手裏總會握着一根竹子,邊敲打腳下的草叢,邊飛快地穿梭完那條山路。

我對蛇的恐懼促使我想到了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也是種應激反應。

我女兒上幼兒園時,晚上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我先陪着她,給她講故事,分散她害怕黑的情緒。然後,在她的牀頭安放了一個温馨可愛的貓咪燈。最後,把她最喜歡的大白熊放在她身邊,讓她抱着它入睡。女兒經過多次嘗試,漸漸地,她不害怕黑了。現在一個人能獨自安睡到天亮。

現在有許多的繪本都很好的講了面對恐懼,教我們如何做的方法。比如繪本《我好害怕》,《弗洛格嚇壞了》,《小老鼠漫長的一夜》都是引導孩子去認識恐懼,克服恐懼的很好讀本。

你可以選擇一種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幫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從而獲得獨自面對恐懼的勇氣。

女兒怕狗,這個心裏障礙一直都跨越不過去。她一見到狗,就立馬躲起來。即使那條狗被主人用狗鏈拴着,她還是會害怕。

我每次都會摟着她,對她説:“只要你不招惹它,它就不會來咬你。”這樣的説法,並不能消除女兒內心的恐懼。

有一次,女兒的一個朋友牽了一條可愛的博美犬在小區裏玩。那條小狗渾身雪白,胖胖的,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像個鴨子。

朋友老遠衝着女兒招手,讓她一起玩。女兒害怕狗,遲遲不敢靠近。

我牽着她的手,慢慢向那條狗靠近。然後對女兒的朋友説:“妞妞怕狗,你有什麼方法能讓狗趴在地上嗎?”

女兒的朋友輕輕的用小手摸了摸小狗的頭,示意小狗趴着別動,那條博美犬果真乖乖的趴在了地上。

女兒的朋友説:“你看,它很聽話。它不會咬你的,你來摸一下它嘛。”

我也在旁邊鼓勵女兒,率先蹲在小狗旁邊,伸出手輕輕的摸了下狗狗的頭。

女兒看我這樣做了後,小狗並沒有攻擊我。於是,她膽子稍大了些,也學我的樣子蹲在地上,伸出手試探地去撫摸小狗的頭。

我觀察她,她有好幾次都想縮回手,身體忍不住朝我傾斜,我感覺她的另一隻手在冒汗。

我用眼神示意她,別害怕。她試探了好幾次,最後,終於用手指頭輕輕的碰了碰那隻狗。

我知道,這已經是她能夠接受的最大程度了。經過這次後,她還是會怕狗。但沒有先前那麼怕了,至少有人拉着的小狗,她不會老遠就躲閃了。

孩子生活經驗沒有大人豐富,為了幫助他們戰勝內心的恐懼,我們平時可以讓他們多做户外登山和攀巖活動,培養她們勇敢,堅毅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