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個很火的視頻畫外音,“我媽已經三天沒有打我了…”,在給人帶來歡笑的同時也喚醒了我們的記憶,這個記憶就是絕大多數的我們都都遭受過來自父母的暴力。
或許長大後的我們已忘卻了被打的場景,但是被打的體驗無疑已融入了我們的身體,融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在現如今,影響着我們的感受和行為。這並非道聽途説,或者任意猜測。
下面就給大家有理有據的,從腦科學和心理學兩個角度論述一下體罰等暴力行為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危害。
1、腦科學:體罰影響大腦發育
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發展,那些接受過嚴重體罰的孩子,大腦皮層灰質部分明顯變少,而這部分腦區域會影響積極情緒因子的釋放,這會使得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更容易變得消極、被動,也更容易抑鬱、焦慮。
而為了緩解這種消極情緒,人們會尋求外界刺激,例如抽煙、酗酒等行為,來應對自己的消極、負面情緒。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得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消耗在低價值的事物上,荒廢人生。
2、心理學:暴力經驗留在潛意識
為什麼會説被父母體罰的暴力體驗會進入一個人的潛意識裏呢?
因為在我們年幼的時候,父母是我們眼裏的權威,他們代表着力量,代表着能力,代表着是我們我們要尊重與孝順的對象。
所以,面對他們的體罰,我們首先會感受到自己的軟弱和憤怒,但不允許我們對父母生氣。首先,成長的環境和教育會形成一種力量,這是不允許的。第二,內在的道德標準是不允許的,所以我們只能壓抑潛意識中被打的感覺和體驗。 當這種感受和經驗進入到潛意識之後,它就會造就自卑,形成一種內心的聲音,“弱小的,因為我沒有力量”,其次還會使個體變得容易緊張與恐懼,而這些緊張與恐懼的場景與你小時候做事,結果受到父母的體罰是如此的相似。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她給我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她説她有一次在自己家裏洗碗,不小心把很昂貴的一套餐具給摔在地上,碎了一地。當她聽到碎的響聲時就猛然間停在那裏,身體僵住了。 她説,她感覺背後涼颼颼的,會傳來一種責罵的聲音,於是她在等。 當然那只是她小時候的經歷,她小時候經常要洗碗,可是那時候個子小,灶台高,手上使不上力,一個不小心就把碗摔了,緊接着就是媽媽的謾罵,和體罰。 也許記憶中的這些東西會變得很模糊,甚至被忘記,可是留在潛意識裏的感受和體驗不會。那些感受和體驗不僅不會忘記,還可能會發酵、瀰漫到現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悄無聲息的影響一個人的感受和行為。 比如,我這個來訪者,她雖然在成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變成了女主人,但她還是覺得做家務要小心翼翼,不然就會被責罵,甚至體罰。 在工作上也是,她不敢去嘗試新的工作,參加工作十餘年一直在一家國企做秘書,她給我説,這是當初父母託人找關係才進去的,當時好多人都進不去。 我問她,那喜歡這份工作嗎?她説她不知道,母親説女孩子這樣的工作既穩定又體面,自己也習慣了這樣的狀態。 父母的權威力、規範、要求,以及做不到之後的體罰成為了她的緊箍咒,她凡事都會下意識的去參照,如果她有意識的不去參照,她就會感受到一系列負面情緒,如緊張、擔憂、焦慮。 而這些情緒與她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是如此相似,相似的場景喚起相似的情緒。而這一切與父母曾經的體罰密不可分。 總之,無論從腦科學的角度研究,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體罰這種暴力行為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而代替體罰這種暴力行為的做法就是傾聽,就是父母俯下身來和孩子平等的溝通。 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甚至談判能力也大大增強。和他人交流時,他總是試圖用邏輯和事實來説服別人。如果孩子發現父母能夠傾聽,總是講道理,他也會向你學習這一點。 所以呼籲父母們,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你的孩子不講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比我們更講理,你要做的不是在上的用你的父母特權壓制他們,你需要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他們聊天,做朋友,引導他們,以此讓他們成長和發展的更好,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壓他們。 畢竟,為人父母,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當你迎接一個小生命來到你的世界時,你就註定要為他生命早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