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全球化英國”離不開對華合作

海外網評:“全球化英國”離不開對華合作

資料圖 (圖/路透社)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當地時間5月2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已佔英國進口總量的16.1%,與2018年一季度相比增長了65.6%。這是英國國家統計局1997年開始有記錄以來,中國首次超過德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市場。新冠肺炎疫情下,中英貿易何以逆勢而上?

英國《衞報》分析稱,中國是第一個從疫情中恢復的大型經濟體,也是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英國疫情封鎖期間對中國電子產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英國的進口。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認為,受疫情衝擊,中英兩國經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衝擊,但兩國政府共同維護自由貿易、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立場沒有變。由於中國率先控制疫情,恢復生產和經濟活動的時間早於其他經濟體,有能力滿足英國的緊急需求,所以中國成為英國“脱歐”後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預計英國未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中英經貿合作的亮點不僅在於進出口數據。近年來,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背景下,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承受巨大損失,但中英經貿合作步伐並未因此停止。截至2019年底,英國在華直接投資存量253.9億美元;中國對英直接投資存量達171.4億美元,較2009年底增長約20倍,投資領域從傳統行業向高端製造、信息科技、文化創意等新領域延伸,英國成為中國在歐洲第二大投資目的地。特別是2020年,中英貨物貿易額達到924億美元;2020年1月至6月,中國對英直接投資4.26億美元,同比增長78%。這充分反映出中英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

從國際貿易層面來看,疫情之下中英打造出的經貿合作新亮點,也將為疫後世界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中國和英國是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在“後脱歐時代”和後疫情時代,中英兩國深化在經貿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對世界有積極意義。比如,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擁有雄厚實力,英國則在金融服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中英完全可以發揮各自優勢,以實現強有力的合作效應。

中英經貿合作的廣闊前景,也意味着想要實現“全球化”的英國,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英國政府在脱歐後提出的“全球化英國”理念,旨在重新定位英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找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但令人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英國政客和媒體沒有聚焦於發展合作的正道,反而頻頻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惡意抹黑,在涉港、涉疆等中國內政問題上指手畫腳。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市場可以説給那些英國反華政客上了一課——脱歐後的英國經濟離不開對華合作、真正實現“全球化英國”離不開對華合作。

儘管英國完成了脱歐,但在深海捕魚、金融服務等問題上,英國依然需要與歐盟進行談判與博弈,這將牽扯英國精力。而為抵消脱歐後帶來的經貿損失,英國已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但相關的談判也需要一定時間週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説,中國市場對疫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十分重要,而中英關係的走向是驗證“全球化英國”的“試金石”。

丁純認為,英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也是七國集團中最早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國家,並且還多次表示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反映出英國發展對華經貿合作務實的一面。儘管當下中英關係因一些特殊原因遭遇了一定挑戰,但放在更長遠的歷史脈絡來看,合作共贏一直是中英關係的主流。中英雙方只要堅定信心,加強合作,就一定能開闢新局,打造更多惠及兩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務實成果,為世界經濟恢復增長作出更多貢獻。

一個健康良好的中英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共同利益。中英兩國曆史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各異,看問題角度不盡相同,存在分歧是客觀現實。重要的是雙方應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開展平等對話,增進了解,清除疑慮,澄清事實,明辨是非。在面臨抗擊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的情況下,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英更沒理由放棄合作而尋求對抗,尋求“全球化”的英國需要中國,而中國也願成“全球化英國”的合作伙伴。(陳洋)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7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網評:“全球化英國”離不開對華合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