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生命“小公寓”,民警駐守“大家庭”
4月15日, 5個晝夜的連軸施工,金山方艙醫院建成,並迎來了首批300名新冠肺炎患者入住。整個醫院由4個病房單元和1個指揮單元構成,駐守民警魏鵬將它比喻成一間四室一廳的“小公寓”,而這“小公寓”將託舉起5030名患者對整個城市恢復健康的希望。
自金山方艙醫院建成,金山公安分局迅速組建了一支由41名民(輔)警組成的“突擊隊”進駐方艙,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秩序管理、羣眾幫困、病患幫扶等各項工作,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穿梭忙碌,用腳步丈量着這裏的每一寸土地,在院內構築起一道安全的“防護牆”。
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從接到任務到出發,如果一定要説有情緒波動的話,會有一些忐忑,畢竟要與病毒零距離接觸,但絕對沒有恐懼,更多的還是期待,我能為他們去做些什麼。”民警張靜是第一批進入方艙班組的組長,他無比期待自己接下來的工作。
早晨7點20分,考慮到穿上防護服6個多小時不能上廁所,張靜在上崗前只是簡單吃了口麪包、喝了口水,便早早來到方艙門口。沒想到,儘管距離上崗時間還有足足40分鐘,戴N95口罩、頭套、護目鏡、外科口罩、穿手術服、防護服……一系列嚴絲合縫的穿戴下來,氣喘吁吁,緊趕慢趕真正進入方艙已經是7點58分。
艙內的工作一切平穩有序,飯點分發餐食,巡邏時記錄下患者的生活小需求,幫忙搭建物資存放的貨架。下午2點,張靜把手裏的工作簡單梳理了一下,準備排隊出艙,卻沒想到,他的第一個難題就這麼發生了。
“穿防護服已經夠考驗人了,但最難的是脱,旁邊還有醫務人員監督指導直勾勾地盯着你,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當了這麼多年警察,第一體驗這麼被人盯着。”張靜逗趣地形容脱防護服的經歷。脱防護設備比穿更難也更重要,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工作,防護服已經被感染,為了避免污染防護服上的氣溶膠在空氣中懸浮,同時脱防護設備的三人動作必須極其整齊劃一,幅度也必須儘量做到最小,“一脱二脱三脱”整個過程要經過24個步驟之多,光手部清洗消毒就達十餘次。
脱下防護設備的他們,個個掛着標準的“口罩臉”,衣服被汗水浸透,雙手因長時間佩戴手套出汗長了水泡。
院感防控無小事
與平時雷厲風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爭分奪秒開展緊急救援不同的是,在方艙內,首先要學會慢下來,因為院感(內部感染)無小事。
“方艙的洗漱區是柏油路,走路的時候要尤其注意,必須把腿抬高一些,不然鞋套就很容易磨損。而且,走路也不能太快,否則會增加氣溶膠流動,增加安全隱患。”駐艙輔警周嘉豪説,每天,他都告誡自己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當然,這也是他吸取教訓後的經驗之談。
4月18日,周嘉豪在方艙洗漱區幫忙幫運物資,由於搬運的物資有些分量,腳步不自覺沉重起來。突然,一名護士在5米開外迎面把他叫住,“別動別動,你快站着別動,你鞋套怎麼磨掉了。”護士湊近仔細檢查,“還好只是外面那層被磨了個小口子,裏面那層鞋套沒有磨損,我幫你補一下。”説着便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剪刀和膠帶,把“傷口”封印住。消毒酒精、膠帶、備用手套、鞋套,這些都是及時修補戰衣的戰需物資。
在方艙內,駐艙民(輔)警們聽得最多的就是院感防控,它是紅線和底線,更是生命線。對於方艙內的每一個人來説,院感這根弦得一直繃緊,直到關艙的那一天。
防護服內的冷熱交替
每天都有患者轉運入住金山方艙接受治療,有時是下午三四點,有時是晚上八九點,甚至有時是凌晨一兩點。
4月21日下午兩點半,一輛轉運大巴停在了D艙門口。沐浴在炙熱的陽光下,剛上崗30分鐘的民警沈豪,協助醫護核對人員名單,指導大家手機掃碼進行入院登記以及安排牀位發放生活用品。“請大家排好隊,老年朋友到護士這裏進行人工入院登記。”呼吸在N95口罩的保護下,沈豪再怎麼喘氣也覺得缺氧,加上烈日的炙烤,防護服內的衣服早已濕透。
當天第二批患者到達時,已過了凌晨兩點。上海的四月,白天晴熱,夜裏起迎來了反轉。而這時在室外引導患者有序入院的民警姜敏傑防護服內僅穿了一件短袖,“最近天氣熱了,幾次出艙衣服都能擠出水來,今天才換了短袖,沒想到防護服是既不透氣也不保暖,晚上接病人進艙這一個多小時凍得夠嗆。”新來的161位患者很快就有條不紊的順利進了艙,安然入睡。“即使夜很冷,但艙裏很暖。”姜敏傑露出滿意的微笑。
作者:周辰
編輯:劉力源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