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一級強軍工匠”這樣煉成!
盛夏之際,晨光熹微,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機場一片忙碌景象,戰鷹列隊蓄勢升空……
“老班長,這個地方不是剛複查過嗎?你怎麼又去檢查了……”筆者聞聲望去,只見一名雙鬢染白、皮膚黝黑的老兵正探着腦袋,左手拿着強光燈右手搭着藍抹布,聚精會神地檢查飛機進氣道……
這位“老班長”名叫曾華榮,是該團機務三中隊的一名機械技師、一級軍士長。機場上這一幕是筆者不經意的一瞥,卻在他28年的機務生涯裏重複了千萬遍。
一步一個腳印,付出得回報
“我不怕吃苦,有的是力氣,但底子弱,有些書,三遍五遍都看不懂……”回憶起當年學習的艱辛,曾華榮至今感慨。
28年前,剛剛走出中學校門的曾華榮,帶着改變命運的想法來到部隊。但初抵工作崗位,密密麻麻的元件、縱橫交錯的管路就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來説,薄薄的一本《飛行維護規程》卻無異於長卷“天書”。
來自山區的曾華榮,與生俱來就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始終堅信沒有翻不過去的山,也沒有啃不動的“硬骨頭”。他白天工作,晚上看書,一本一本啃,一章一章鑽,一遍看不懂看兩遍、三遍……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不到半年,曾華榮就先後自學了某機型《發動機原理》等10餘本基礎書籍。
多年來,他憑着這股子鑽勁,成為全團響噹噹的業務能手,被大家稱作“活規程”“活數據”,至今仍保持着某機型3分鐘拆裝輪轂、28秒默畫試車曲線圖的全團紀錄。
故障不過夜,責任在心間
1997年2月,機務大隊任命曾華榮擔任代理機械技師,這在全團是史無前例的。
不少人有質疑,但是曾華榮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一次跨晝夜飛行準備過程中,他檢查發現飛機冷氣在2小時內下降了9kg/m2,依據標準,這算是正常數據。但敏鋭的直覺告訴他,這其中有問題。堅持着飛機不能“帶一絲隱患”上天的原則,曾華榮決定做進一步檢查。
白天飛行噪音大,難以聽出泄露點。他就等到飛行結束,在夜深人靜的寒夜,把耳朵貼在冰冷的飛機上,摒住呼吸,從機頭聽到機尾,再從機尾聽到機頭……
“找到了!”3個多小時後,他在一個隱蔽的接頭處找到了“病根”,並抓緊時間排除了故障。此時,天空已經泛出魚肚白,參加新一天保障任務的機務人員剛剛入場。
隨着保障飛行場次、架次越多,曾華榮對機組的“嘮叨”也越來越多,“電門復位了麼”“保險打了沒”“我再去查一遍”……類似的話語每天都要重複十幾遍。
每每大家嫌他絮叨時,他總説:“幹機務就要跟飛機交朋友,‘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你對它不好,它就對你發脾氣’,一定要踏踏實實保障,儘可能將故障把在地面!”
每一次保障中,曾華榮都是盡心盡力把關複檢,用一雙粗糙而靈巧的手託舉戰鷹安全高飛。他維護的飛機曾連續八年被評為“樣板機”,飛行員們都説:“老曾維護的飛機,我們飛着放心!”
變的是年齡,不變的是初心
“進場時間變少,摸不着飛機,聽不見轟鳴聲,心裏憋得慌!”2012年年底,曾華榮維護多年的某型飛機退役,幹了十幾年代理機械技師的他“被下崗”了。
大隊根據他的實際情況,決定將他調整到相對輕鬆的“質量檢驗員”崗位上,不用再在保障一線風吹日曬了。但是向來好説話的曾華榮不幹了,他找到大隊長,要求擔任新機機械員,繼續保障飛機。
與幹了十幾年的老機型相比,新機型結構複雜,信息化程度高,對於一名年近40歲的老兵來説,“轉變”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第一次登上新機座艙,望着高度集成的面板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按鈕,曾華榮一下子有點懵了。但他很快下定決心:“初學機務的時候那麼難,都挺過來了,我就不信學不會!”
面對着比自己小10多歲的機械師,他不擺“老資格”,做起了“小學生”,從“零”開始,虛心學習。用一個月時間便掌握了新機構造原理和維護保障方法,很快勝任“新崗位”。
交好接力棒,做好引路人
常年在一線高強度的工作,讓曾華榮落下不少職業病,曾一度因腰椎、頸椎發病住院治療,在機場有時不得不半跪着工作。
領導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平時儘量少給他安排工作。曾華榮卻閒不住,他意識到,作為一名老機務人,應當搞好“傳幫帶”,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實戰經驗傳授給新人,讓大家少走些彎路。為此,他不僅工作中言傳身教,還經常登台授課,談工作、講感悟,為大家答疑解惑。
曾華榮的第一堂課不是技術課,而是作風課,説的第一句話是:“組織能把飛機放心地交給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絕不能因人為差錯給團隊抹黑……”
多年來,他毫無保留地把一生所學傾囊相授。該團某機型的機械師絕大多數都是他手把手教出的弟子,很多人已成為機械專業的行家裏手,其中有9人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
28年的堅守,平凡也耀眼。曾華榮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被評為“空軍優秀航空機務人員”,被東部戰區空軍授予“一級強軍工匠”稱號。
面對這些閃亮榮譽,曾華榮笑説:“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機務人,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只要我們團的發展之路能筆直延伸下去,我的腰再彎也值了。”
攝影作者:李永昆 郭英傑 陳豔君
來源:空軍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