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或超出想象?菅義偉拒喝淨化後的水,破壞DNA貽害萬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衝入福島核電站內,導致為核電站冷卻系統供電的柴油發電機故障,三座反應堆因此發生過熱,堆芯被熔燬,這屬於是和切爾諾貝利同級別的7級核事故。如果不及時阻止,熾熱且充滿放射性的堆芯會融穿地面,持續向地底滲透,其產生的核污染將數萬倍於原子彈爆炸。因此東電公司不得不向安全殼內注入大量海水以冷卻堆芯,但又導致了另一個問題,海水與正在反應的核燃料密切接觸後,會變成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資的核廢水。
在這起事故發生後的9年裏,由於地下水不斷湧入反應堆建築物,導致核電站每天都會產生上百噸核污水。東電公司將這些廢水經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處理過後,存放於儲存罐內,由於福島核電廠周圍的輻射量至今仍然很高,人員無法長期停留其中,導致存儲罐只能被安放在核電廠內部,這限制了核廢水的總存儲規模。即便不斷新建儲存罐,最多也只能容納137萬噸廢水。按照目前每天新增140噸廢水的速度計算,2022年9月就會達到儲存罐的容納上限。
據日本媒體報道,10月下旬日本政府正式作出決定,要在2022年以前,開始將現存於福島核電站內的近120萬噸核廢水陸續排入太平洋,整個排放週期可能會長達30到40年。此前科學家曾設計過蒸發後排入大氣、埋入地底、新建儲存罐等方案,但是經過一番考慮後,日本政府還是選擇將其排放到海洋,並認為這是最安全,最經濟的方案。
那麼排放至海洋真的安全嗎?相關國際組織和專家對此並不認同。今年8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文稱,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中含有多種危險的放射性物質,如氚、碳14、鈷60和鍶90等,這些同位素的放射性需要數十年至數千年時才能消除,並且它們極易沉積在海洋生物體內,對人類產生潛在的毒性。其中碳14在魚體內的濃度會比在海水中富集5萬倍,鈷60則會富集30萬倍,隨着洋流運動,放射性物資很快就會在整個太平洋海域甚至全球海洋的海產品中出現。10月23日,國際綠色和平組織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在一份報告中稱,核污水中碳14所產生的放射劑量可能高達63.6千兆貝克勒爾,而碳14的半衰期長達5000多年,是人類日常接受核輻射的主要來源,自然環境裏的碳14含量總體增加,或將對全人類的基因遺傳過程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排放的核廢水是“安全”的,但實際上連他們自己恐怕都不相信這種説法。比如9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曾視察福島核電站,他向工作人員詢問處理過的核廢水是否達到飲用標準,對方告訴他假如稀釋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喝,但菅義偉最後卻並未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