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甘凌峯 王豔瓊) “混凝土受壓值無異常,主樑伸縮縫無異常……目前橋樑處於健康狀態。”日前,在温州市交發集團信達檢測公司中控室,技術員徐波正例行查看甌江大橋的實時“體檢”數據。在大屏幕上,一條條波動的曲線就像“心電圖”。
“波動的幅度不能太大。”徐波對這套新研發的智慧路網系統頗為自信:依靠151個傳感器協同作業,可以自動監測橋樑的10餘項“健康”指標,每秒50次動態傳送監測數據。一旦超出限定值,系統就會自動預警,並實時推送到手機上。
交通道路有了“橋醫生”,這是温州在交通管理上運用數字技術的創新嘗試。温州市交發集團依託旗下檢測團隊,在原有橋樑健康監測系統基礎上,自主研發智慧路網系統平台,成功實施高速路網智慧化改造試點工程。監測範圍拓展至橋樑、隧道及高邊坡在內的路網重點結構物,並結合公路智能監測視頻,實現道路監測實時預警。
“相當於給道路安裝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儀,‘血壓’‘脈搏’一目瞭然。”信達檢測公司總經理沈立中介紹,升級後的“橋醫生”,除了監測日常道路上的風速風向、環境温濕度、結構應變外,還增加測量橋樑裂縫寬度、主樑位移等指標。按照以往做法,需要通過日常巡查或定期檢查等人工方式才能發現道路隱患。現在依託智慧路網系統,橋樑“體檢報告”實時出具,直接為公路養護提供科學依據。
但僅僅通過數據,如何判定橋樑是否“生病”?徐波介紹,該系統經過3個多月的日常數據蒐集,對1.3億條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橋樑結構日常統計平均值。再根據設計參數和混凝土實際參數,劃定了三個等級的預警線。若出現一級預警,表明橋樑整體處於“疲勞”狀態,車輛通行量較大;二級預警説明橋體內部大構件出現問題;三級預警則表示危險係數最高,結構物功能參數達到混凝土受壓受控限制值,橋樑健康狀態亮起“紅燈”。
目前,該系統已應用於甌江大橋、温州大橋、甬台温高速複線甌飛四號高架橋,今後將逐步推廣應用至温州範圍內的高速路網。
作者:甘凌峯 王豔瓊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