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經濟發展 破解“成長的煩惱”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經濟參考報》9月13日刊發記者班娟娟採寫的文章《專家建言經濟發展 破解“成長的煩惱”》。文章稱,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暨《成長的煩惱》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經濟學界的多位權威專家從收入分配、人口增長、產業政策、社會流動等角度出發,深入研討在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及應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成長的煩惱”,是伴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而產生的。“與歷史上其他國家實現的現代化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突出特點,就是這將是14億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朱玲認為,儘管在平等分享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還面臨一定的現實障礙,農村勞動者及其家庭依然努力通過家庭分工、代際分工、勞動力轉移來實現整個家庭的社會流動。這是經濟理性的體現,也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如能排除這些障礙,發展潛力將會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李培林指出,收入差距問題不會隨着經濟發展而自然解決,需要加大再分配力度。我國分配製度還存在很大政策空間,應在保證經濟增長效益的前提下推動漸進改革。

  座談會上,與會學者從各自學科角度出發,剖析不同經濟領域中“成長的煩惱”,並提出破解之道。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看來,進入新發展階段,金融體系急需加強創新。此外,應改善金融監管,將監管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推動金融監管從“形式”走向“實質”。

  “社保和福利制度方面‘成長的煩惱’,在於其籌資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説,目前我國的籌資水平做到了“盡力而為”,同經濟發展水平基本適應;但隨着經濟發展和社保支出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要重視籌資結構的時候了。未來需要加大商業化籌資力度,充分發揮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的支撐作用。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認為,"十四五”期間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揮製造業的創新效應和產業關聯,帶動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95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建言經濟發展 破解“成長的煩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