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珍惜和用好這泓南來之水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綜合

近日,從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傳來消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河北省輸水量突破100億立方米,向天津輸水60.06億立方米,向北京輸水62.13億立方米,源源不斷的南來之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源,發揮了遠超預期的工程綜合效益。

水是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作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京津冀卻深受缺水之苦。統計顯示,南水北調前,北京每年缺水10多億立方米,天津缺水8億多立方米,河北則是有河常幹、有水常污。華北平原喊“渴”,不僅使得三地發展受阻,還造成地下水超採導致地面沉降、生態林缺水無法淨化霧霾等生態問題。如不遏制缺水趨勢,隨着京津冀一體化加速和世界級城市羣的建設,“水瓶頸”與“發展權”的矛盾必將更加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來自丹江口的一泓清水對京津冀水資源優化配置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北京,超過40億立方米的南水被用於自來水廠供水,佔入京水量約七成;在天津,南水北來形成了以南水北調、引灤工程為骨架的供水新格局,地下水源得到有效保護;在河北,滄州、衡水、邢台、邯鄲等7市實施南水置換工程,受益人口達1354萬。不僅三地居民生活直接受益,一些常年乾涸的河道、湖泊也重現生機。更為重要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作為一個跨區域的整體,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重要平台。三地作為共同受水地區,主動打破管理機制條塊分割的藩籬,圍繞共性問題和共性需求合作研究。

更令人欣喜的是,百億南水在增加三地居民獲得感、幸福感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的節水意識,加速了各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着眼於水資源的珍貴,北京遵循“節、喝、存、補”的用水方針,先用外調水,後用本地地表水,再用地下水。河北主動對一些耗水量大、污染大的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或予以淘汰,一些地方的市鎮規劃與建設也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納入考量範圍。

當下,以水定城、以水定業、以水定產成為社會共識,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為“主軸”,京津冀三地形成了水系互聯、互通、共濟的供水新格局。依託這張“水網”,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範琦緋工商平谷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