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5月12日電 美國《僑報》11日發表社論,關注在美國的歧視亞裔現象,探討在全美學校教授亞太裔歷史的重要性,呼籲反對歧視亞裔要從“娃娃”抓起。
文章摘編如下:
隨着美國各地中小學近期“重開”,家長們終於可以大鬆一口氣,重新專注於自身工作和生活,但不少亞裔家長還是無奈選擇讓子女繼續線上學習。究其原委,他們擔心子女在學校遭受歧視。費爾法克斯縣幾名中學生朝亞裔學生吐口水、奧克蘭市亞裔在少年球賽中遭對方辱罵毆打、洛杉磯一位高中生講述學校排擠亞裔經歷……這些都佐證歧視亞裔現象已“闖入”全美中小學校園。
2020年以來,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言語辱罵、肢體衝突日漸增多。從未成年人到婦女,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成為了個別人的施暴對象。這類“病毒”發作蔓延與一些政客、媒體將新冠肺炎疫情誣衊為“中國病毒”“功夫流感”有關,更與“種族主義”觀念在美國根深蒂固有關。
亞裔民眾不斷走上街頭向這種言行説“不”,亞裔政界人士奔走呼號推動反歧視立法,拜登政府表態不會對種族主義手下留情……各方都在絞盡腦汁為“病毒”開出“藥方”,但歧視現象進入中小學校園則警示亞裔,在將目光和注意力放在成年羣體身上同時,也要防止病毒“遺傳”到下一代身上,如此才能“去庫存”時實現“去增量”。這需要亞裔歷史走進各州中小學歷史教材。有了解才會有理解,才可能消除偏見和仇恨。
在民權運動以及“新文化史”共同作用下,20世紀70年代美國曆史研究從精英轉向大眾,以往被忽視的少數族裔、婦女等弱勢羣體的貢獻得到正視。幾十年來,美國中小學歷史教材中也湧現出了不少關於非洲裔、印第安人、拉丁裔的詳盡歷史敍事,這些族裔在美國建國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認可。從校園到社會,從普通民眾到社會精英,也逐漸將他們視為美國社會一分子。
自1965年《移民和國籍法》出台後,赴美的亞裔人羣顯著增多,目前已突破2000萬,佔到總人口的6%。瞭解、熟知這個龐大族羣的歷史,本應是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但目前僅有伊利諾伊等極個別州出台法案要求行政區內公立學校教授亞裔歷史。正如聯邦國會華裔眾議員孟昭文所説,亞太裔歷史在K-12教育(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研究教科書中所佔的比例很少,或者直接被排除在外。
儘管亞裔在美國建國曆史中遭受了諸多不公正待遇,付出了巨大犧牲,儘管亞裔近幾十年來在科技研發、國防安全、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公益慈善等領域扮演着愈加吃重的角色,很多州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卻一直以“1882年《排華法案》”“二戰期間關押12萬日裔美國人”等代表性事件粗線條處理亞裔敍事,對數萬華工在東西兩岸鐵路建設中的犧牲也輕描淡寫……這導致亞裔地位和貢獻無法被社會各界全方位、多視角、整體化地瞭解,亞裔羣體也就不可能贏得充分尊重和認可,反而繼續被一些人視為工作機會和西方文明的外來“威脅者”,承受着生活、教育、職場等領域隱形或顯性的種族歧視。
要打破刻板陳舊印象,要給種族歧視祛病根,就須讓“娃娃”們走進歷史真相,客觀認識亞裔。近日,孟昭文表示將在國會推動《亞太裔美國人歷史教學法》,進而讓全美學校教授亞太裔歷史,邁出了反對歧視亞裔從“娃娃”抓起的關鍵性一步。但由於“種族主義病毒”侵體已久,治癒起來自然不會容易。有統計顯示,在全美公立學校教師隊伍中,白人佔到80%左右,亞裔僅佔2%,如果熟悉亞裔歷史的教師不足,亞裔歷史教育普及自然要大打折扣。
亞裔經歷和故事真正走進中小學課堂,既需要亞裔做出周密細緻的安排和部署,也離不開所有亞裔組織和個人前赴後繼、同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