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加價,北美經銷商的“迴光返照”

特斯拉柏林工廠投產在即,Model Y上半年產能開始提升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而美國其他汽車製造商早前也紛紛宣佈了針對電動汽車市場的“野蠻”擴張計劃。其中,大眾乘用車品牌表示,到2023年將能夠在中國生產100 萬輛電動汽車;福特則計劃同年將全球電動汽車產能增至60萬輛,較預期翻番。

全球電動汽車製造商擴產動作頻頻,愈加凸顯出現階段車市的供需不平衡狀態。據悉,特斯拉Model 3基礎款在歐洲市場面臨供不應求,交付時間至少延長九個月至2022年11月。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在美國汽車市場變得尋常又普遍。

汽車市場完全瘋了……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從疫情爆發到至今,汽車市場已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在疫情之初,許多車型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車廠紛紛削減產量,降低開工率;而到了後期,宅經濟和隔離政策等因素引爆汽車市場需求,但車廠反應速度和芯片供應進度不及預期,導致加價購車行為愈發普遍。

而現在,事情演變似乎變得越來越離譜。

根據美國汽車交易網站Edmunds的一組數據,在今年1月份,超過8成的美國車主購車價格高於指導價水平。相比之下,去年同月這一數字為 2.8%,2020 年同期僅有 0.3%。

亂加價,北美經銷商的“迴光返照”

儘管熱銷車型加價、加配置提車是行業默認的一項潛規則,但超過8成的比例意味着消費者買新車基本上必須支付額外費用,購車意願是否會受此影響值得懷疑。

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到,韓國現代生產的緊湊型轎車加價幅度逼近1.9萬美元,加價超過萬元還有保時捷、本田的車型,其他日系品牌如豐田和日產的加價幅度也排名前列。

亂加價,北美經銷商的“迴光返照”

不僅新車市場是如此,就連美國二手車市場也出現了涓滴效應。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二手車市場1 月份的均價上漲40%。

美國當地的一些購車者表示,購買熱銷的電動和混動汽車,甚至可能要額外支付高達1萬美元或是更高的價格。

如果不是出於疫情原因,加價提車更多的會被認為是一種“飢餓營銷”手段,但當下,這顯然已經成為經銷商們的“獨角戲”。

據悉,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近期譴責了無視指導價格的經銷商,併發出警告稱,如果經銷商不立即糾正錯誤行為,接下來將重新考慮庫存的配額。

經銷商零售模式陷入危機?

究其最根本原因,是汽車供應不足還是經銷商零售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對於經銷商來説,當可供銷售的車型變少或者需求過於強勁時,正是提價增加營收的好時機,但站在一家汽車品牌的角度,經銷商持續的價格混戰並不利於甚至可能會損害品牌聲譽。尤其對於迫切提升電動汽車產能和銷量的車企來説,這方面產生的影響要更加突出。

隨着新能源賽道發展日漸火熱,特斯拉所堅持的直營零售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所採用。

亂加價,北美經銷商的“迴光返照”

圖片來源:蔚來汽車官網

包括蔚來、小鵬、哪吒汽車等均在不斷髮展自己的品牌直營店,不過這些品牌的銷售模式也略有差異。

例如,蔚來汽車目前採用的仍是“官網+APP”全自營預訂銷售模式,而小鵬汽車採用的是 “2S+2S,直營+授權、線上+線下”的模式多渠道進行銷售。

以目前的市場體量來看,直營零售模式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但隨着車廠生產力不斷提升、市場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逐步提高,以上直營模式相較傳統4S店零售模式,是否會更加長久仍有待商榷。

能夠明確的是,傳統汽車製造商正在觀望這一發展模式。在直播、線上銷售權重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或許現金流充裕的老牌車企也在等待一個推翻舊制度、徹底解決品牌價格亂象的時機。

當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正面交鋒時,零售模式的改變或許也將產生一個更為深刻的結果。至少現在起,有關零售模式的矛盾已經開始顯露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3 字。

轉載請註明: 亂加價,北美經銷商的“迴光返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