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好的銷量卻遇到股價震盪,長安汽車真的只是被人事改革耽誤了嗎?
2月14日午間,人們終於等來了長安汽車1月產銷快報。數據顯示,長安汽車1月生產24.75萬輛,同比增長9.23%,環比增長22.01%;銷量27.73萬輛,同比增長10.03%,環比達到了1月少見的55.74%。
然而,這份產銷同環比全面增長的開年業績,卻並沒有給長安汽車在資本市場帶來任何正面回應。
當日開盤,長安汽車股價在曇花一現的波動後,幾乎一路下跌,最終跌幅為3.11%,以12.47元/股的近半年來最低值,草草收盤。儘管在隨後兩個交易日,多家機構表達了對其銷量看好的觀點,但其股價也僅勉強恢復到1月產銷快報發佈前的水平。
為什麼一份大獲全勝的開年產銷快報,卻在資本市場上受到這樣的待遇?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僅靠“小把戲”救不了長安福特
早在1月初,長安汽車發佈2021年12月產銷快報時,雖然在同時期的汽車上市公司中,少有的完成了產銷目標,但在資本市場上卻面臨着股價幾乎破位、市值甚至也險些跌破千億的尷尬處境。
在當時,汽車K線在《長安汽車:賣得好有錯嗎?》一文中指出,結合長安汽車最後一個季度的產銷數據,讓人不得不懷疑其又在玩“藏銷量”的小把戲。
雖然這對於上汽集團等尚無法完成任務的企業來説,已經成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操作了,但能在完成全年任務的同時“藏一手”,在2021年來説其實也算一種企業實力。
不過,長安汽車的近期表現,也暴露出利潤上仍然高度依賴合資公司、新能源戰略落地效果不及預期,以及燃油市場沒能持續推出爆款產品的問題。
曾經,以上三點導致了資本市場對長安汽車略有失望,而看到1月產銷快報,可能失望的程度,又要加重了。
在長安汽車整體有着突出表現的同時,長安福特卻成為其中產銷同環比全面下跌的板塊。其中產量2.57萬輛,同比下降9.58%,環比下降30.77%;銷量2.49萬輛,同比下降17.48%,環比下降32.6%。
在長安汽車總銷量當中,佔比已經跌破10%,僅為8.96%,與尚在恢復元氣的長安馬自達(7.17%)站在了同樣的水平線上。
無獨有偶,在合肥長安一欄中,長安汽車自主乘用車板塊主力戰將CS75 PLUS也已經不再如此前強勢,銷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月,合肥長安銷量僅為3.28萬輛,同比降幅達到19.19%,而作為長安汽車的大本營,重慶長安1月增速不到10%,也沒有跑贏長安汽車整體水平。
所幸的是,河北長安迎來爆發,銷量大增242.27%,長安馬自達則在去年下半年整合一汽馬自達後,迎來一個小高潮。
人事改革本是好事,但資本市場在擔心什麼
與永遠逐利的資本相比,其實對於任何一家汽車集團來説,對合資公司的銷量和利潤的過度依賴都不是長遠之計。上汽集團就是眼下最好的例子。
不過,長安汽車此次遲遲發佈產銷快報的節奏,再加上近期的一些動態,卻讓人不免有些擔心。
曾經伴隨着2021年12月產銷快報發佈期間,出現的大量減持在此不做贅述,但結合春節假期後,長安汽車人事變革的消息,事情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有消息稱,2月8日長安汽車召開了幹部會,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啓動了總經理級及以下高管、黨羣、管理類高職級人員任期制聘用工作,解聘全體高職級人員重新競聘上崗。
消息傳出後,長安汽車股價由春節前夕的艱難回暖,轉瞬進入下跌趨勢,並且在2月14日產銷快報發佈當日,股價創下了近一個月最高跌幅。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來説絕大多數汽車上市公司,都會選擇在每月10日前發佈產銷快報,特別是對於銷量表現有自信的企業。比亞迪早在春節假期當中(2月3日H股)便發佈了產銷快報,其餘絕大多數也都在2月11日發佈了數據,拖延到最後的,只有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
可問題是,長城汽車產銷同比跌幅近兩成,長安汽車則明明是全面大增。特別是從同一天發佈的乘聯會1月市場分析報告來看,1月乘用車市場零售下跌4.4%,長安汽車這麼強勁的表現,本可以更早公佈。
可是並沒有,這也是最讓人心存疑慮的地方。汽車K線曾在2021年12月中旬發佈的《11月中國車市勉強回暖,誰在密謀2022賽季“搶跑”?》一文中,推測到長安汽車極有可能成為2022年開年成功搶跑的選手,其實也能預見資本市場的反饋和態度,但誰都沒能料到的是,隨着越來越漂亮的產銷快報發佈,長安汽車所暴露出的問題和人們的擔憂卻在同步增多。
曾經在2021年產銷超額完成任務、踩上了華為等熱門概念的長安汽車,最終在資本市場股價下跌30.58%,其能否在2022年走出這些疑問帶來的陰影?讓我們持續關注。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