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保險的大數據風控,是智能還是智障?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最近,家人的意外險臨近到期,貓妹開始投保新一年的意外險。

本着買的多賠的也多的原則,貓妹一定都是選擇最高版本的。

以前沒什麼問題,但今年卻不是很順利,總是被大數據風控,很難買到自己想要的保額。

貓妹在投保小兩口(煥新版)、大護甲3號pro兩款意外險的100萬保額版本時,就接連遇到了類似的提示:

於是貓妹聯繫了客服,客服的回覆是,被大數據風控攔截了。風控也就是風險控制,通常有一個電子系統,存儲着很多有關於我們的數據,保險公司利用這些數據,給客户打標籤,識別到某個客户有不好的標籤,可能就不讓他投保。

現在很多保險公司都有大數據風控,可能是用自己的,也可能是用第三方的,比如目前某幾家保險公司用的同一個風控系統,如果其中一家買不了,這幾家公司的產品就都買不了了。這對保險公司來説是好的,畢竟控制了理賠風險。

當然,礙於現在的技術水平,錯殺在所難免,少賺很多保費。因為它和健康告知不同,如果健康告知通不過,還可以提交資料讓保險公司人工審核。但大數據風控是機器判定的,無法人為調整,連個解釋的機會也不給。你説它是智能,還是智障呢?

貓妹就倍感冤枉,貓妹自認為清清白白,唯一有可能被風控攔截的原因就是,之前的意外險還有幾天才到期,可能系統就判定我的保額已經超額度了。

但是,如果貓妹真的等到之前的意外險完全到期再投保新的,又會留下幾天的保障空窗期,萬一就在這幾天出險了怎麼辦呢?

最終,貓妹只得兩款意外險各買了50萬,湊足了100萬保額。遇到同樣問題的貓友,也可以像貓妹這樣,多款產品疊加投保,湊足自己想要的保額。或者,也可以多嘗試幾款其他的產品,別和機器較真。從數據來源看,大數據風控的“套路”還是有跡可循的:

● 生活日常比如你經常點外賣,或者經常凌晨還在刷app,就可能被認為生活習慣不好;

● 醫療信息體檢、在醫院就診、刷醫保卡、藥店拿藥,某些病健康告知沒問,不用告知,但還是逃不過大數據;

● 道德風險比如你常百度“騙保”、“帶病投保”、“自殺”等關鍵字,就可能被認為有道德風險;如果你拖欠水電費、信用卡經常逾期、負債額度過高,甚至上過老賴名單、官司纏身,也可能被認為有道德風險。另外,你的保單持有情況、歷史理賠記錄、職業、消費記錄等等,都有可能被監控。

因此,為了避免被大數據攔截,我們也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少熬夜刷手機、少點外賣,畢竟這對身體也有好處;信用記錄也要好好維護,除了可能影響買保險,辦其他的事,影響更大。

另外,大數據風控已經普遍應用於保險,所以想要加保的也建議越早越好。

本文源自大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