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孟歆迪
若説顧琤琮什麼時候對“熊孩子”產生又恨又愛的情緒,那一定是2006年,那一年80後女孩顧琤琮大學畢業考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成為未檢新人。
最初幾年裏,顧琤琮主要負責記錄、統計、梳理案卷一類的工作,之後在派駐監獄檢察工作期間,她得以與那些被處以刑罰的未成年人面對面,聽他們講“缺少愛和希望,從小錯不斷到犯下大錯”的故事。
這些故事讓顧琤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痛心難過後,也讓她有了當好“國家監護人”的意識和決心。
工作中的顧琤琮。受訪者供圖
她一邊學習做“家長”:認真研究每一份經手的卷宗,深入瞭解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涉案原因,嘗試讓每一次談話更加有效。她一邊潛心當“學生”:抓緊一切機會纏着檢察官們“打雜”,幫忙整理卷宗,跑腿,陪同提審、開庭,請前輩們指導,觀察他們的辦案方法,學習工作技巧。5年中,她自創了未檢內勤工作五步法和系列電子表格管理法,得到最高檢的肯定,在全國推廣。
幾年後,她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檢察官,卻時常徹夜難眠:怎麼能保護好這些孩子?這個案子證據不好,哪裏還有突破口?
20多名未成年人聚眾鬥毆,其中多人即將參加高考,如果“一抓了之”,關進監獄,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幾個甚至沒到16歲,如果“一放了之”,不及時有效地開展教育矯正又會引發什麼後果?
顧琤琮將一條條線索釐清抹平,細細地將一起案件,分出“提起公訴、附條件不起訴、保護處分”三種不同的處理決定。顧琤琮堅信:圍繞未成年人的未來發展需要,從教育矯正的實際出發,才是真正的“最有利於未成年人”。
在辦理一起性侵案時,被害人年齡很小。顧琤琮選擇佈置温馨如家的“一站式”取證保護場所進行詢問,帶上毛絨玩偶,先聊孩子喜歡的話題,再耐心地一點點提醒引導。這是她自費學習、考取國家心理諮詢師證的成果,“為了減少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我們要儘量實現一次詢問取證、一站式保護”。
在辦理一批“仙人跳”案件時,顧琤琮發現犯罪嫌疑人都來自同一地區。其中一個小姑娘讓顧琤琮十分“意難平”,“她只有14歲,來上海根本不知道要去幹什麼,是被一個15歲的男孩用一句‘去看東方明珠’騙來的”。
她決心要給予這樣的孩子更多幫助和保護:在依法辦案的同時,主動聯繫當地駐上海辦事處,開展法治宣傳;聯繫當地商户提供正規渠道的就業培訓、鄉親陪伴等;推動職能部門落實斷卡、電信追蹤、高危人員管控等措施,以達到源頭防止犯罪的目的。顧琤琮説:“治已病,不如防未病。”
一件件案子、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一雙雙懵懂的眼睛……十多年來,顧琤琮辦理各類案件1200餘件,成功教育矯正、救助保護200餘名涉案孩子。漸漸地,她已從稚嫩的書記員成長為專業又專注的未成年人檢察戰線的“國家公訴人”“國家監護人”,多個自創工作法、創新實踐項目被上海乃至全國推廣;榮獲全國優秀辦案檢察官、全國首屆未檢業務標兵、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
她説:“為孩子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司法保護,是我的職責所在,也是前進的動力。”
如今,已經是未檢工作行家裏手的顧琤琮,被調任至上海市檢察院,成為第九檢察部副主任。支持未成年人提起返還網絡高額打賞款的民事訴訟、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機制的構建等,一起起新類型案件的辦理和一個個創新工作機制的出台,是顧琤琮面對的新挑戰,也是她的新答卷。
如今的顧琤琮依然在不斷學習。她説:“我越來越感受到業務恐慌和本領恐慌,要不停學習和反思,因為我們代表着國家和法律的態度和温度,要照亮孩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