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2022年7月6日,第十二屆貴陽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汽大眾展區車型與車模
2021年,上汽集團(600104.SH)整車銷量約546萬輛,連續16年保持全國第一。
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自主品牌佔比首次突破50%;二是新能源車銷售73.3萬輛,同比增長128.9%,排名國內第一。
2022年前六個月,上汽銷量約223萬輛,同比下降2.7%。其中,新能源車銷量39.2萬輛,同比增長32.9%。同期,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64.1萬輛,同比增長314%,超越上汽、特斯拉,位列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
截至2022年7月22日收盤,比亞迪、上汽市值分別為9600億、1900億。上汽新能源車銷量約為比亞迪的60%,但市值僅為比亞迪的20%。
上汽市盈率7.8倍(靜態)、比亞迪超過300倍,資本市場之厚此薄彼、冷酷無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燃油車產能利用率“跳水”
上汽集團旗下的“四大金剛”是上汽大眾、上海通用、上汽乘用車(榮威、名爵)及上汽通用五菱。截至2021年末,“四大金剛”合計產能達656萬輛,占上汽集團總產能的90.8%。
2018年上汽集團鼎盛之時,“四大金剛”產能利用率均高於100%。其中,上汽大眾113%、上汽通用五菱111%。
但在疫情、供應鏈、新能源車崛起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上汽集團盛極而衰。
2021年,上汽大眾設計產能209萬輛,利用率60%;上汽通用設計產能191萬輛,利用率70%。2020年,上汽大眾還有擴產動作,增量達2萬輛/月,説明對燃油車市場存在誤判。
大眾、通用是“金剛中的金剛”,設計產能佔集團總產能的半邊天,是上汽集團營收、利潤的主要源泉。“兩大金剛”產能集中於傳統燃油車,產能利用率不可逆地“跳水”令上汽集團陷入被動。
另外兩位“金剛”產能利用率維持在高位:上汽乘用車設計產能80萬輛、利用率100%;上汽通用五菱設計產能176萬輛、利用率95%。
除“四大金剛”,上汽集團旗下還有上汽大通(MAXUS)、正大有限(泰國)、印尼五菱、申沃客車、上汽紅巖、南京依維柯子公司,2021年產能、銷量分別為722萬輛、546萬輛、產能利用率75.8%。
總而言之,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的頹勢就是上汽集團的頹勢,上汽乘用車、五菱、大通、正大、申沃加在一起也無法挽回局面。
中高端產品不給力,插混是亮點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是兩棵“搖錢樹”。不幸的是,兩大合資公司均主打中高檔燃油車。2018年起,中國汽車市場連續三年回調,加之新能源車強勢崛起,大眾、通用銷量持續下滑——
2018年,上汽大眾銷量衝高到206.5萬輛,2019年降至192.6萬輛,降幅8%;2020年再降22%至150萬輛;2021年銷量跌到125萬輛以下,降幅17%。
2018年,上汽通用銷量高達197萬輛,2019年降至162萬輛、降幅18%;2020年、2021年降幅依次收窄至13%、6%,2021年銷量133萬輛。
上汽集團對新能源車不可謂不重視,上汽五菱、上汽乘用車均借新能源車“翻盤”:
2018年,上汽五菱銷量207.1萬輛,2019年下降16%至165.5萬輛;2020年降幅收窄至6%,2021年同比增長8%至167.2萬輛。
上汽乘用車公司的表現更加令人欣慰,2021年銷售80萬輛,同比增長25.2%。
2022年前6個月,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五菱、上汽乘用車銷量分別為57.5萬輛、50.7萬輛、41萬輛、36萬輛,四大金剛半年銷量合計超過185萬輛。
問題是上汽集團利潤90%來自大眾、通用兩大合資品牌。合資品牌燃油車銷量下滑損失的利潤,五菱、乘用車根本無法填補。這是資本市場不看好上汽的主要原因。
但是,對上汽新能源業務視而不見也有失偏頗。
2021年,上汽新能源車銷量達73.3萬輛,佔比13.4%(2020年僅為5.7%)。如果説45.8萬輛五菱電動車檔次過低、不足為論,上汽乘用車的16萬輛新能源車則不可忽視。
上汽乘用車在插混和純電兩條新能源路徑同時發力,與比亞迪不謀而合。2022年6月單月銷量達到1.9萬輛。
純電動車不是彼岸而只是過渡,插電混動也是過渡,而且更適合國情、更有利於新能源車的推廣。後知後覺者還在摳字眼,糾結插混算不算新能源車,比亞迪、上汽早已付諸行動並嘗甜頭。
合營企業是“利潤奶牛”
上汽集團持有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的股權均為50%,持有上汽通用五菱50.1%股權,三家合營企業採用權益法合併報表。
2017年,上汽大眾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562億、267.2億;上汽通用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281億、228億;
2018年,上汽大眾業績達到巔峯,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593億、280億;上汽通用業績開始回落,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244億、156億;
2021年,上汽大眾營收1592億,較2018年減少38.6%;淨利潤102億,較2018年下降63.6%。
2021年,上汽通用營收1823億,較2018年減少18.8%;淨利潤73億,較2018年下降53.5%。
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營收達1055億,2018年回落至1014億、淨利潤41.9億;2021年,上汽五菱營收789.4億、淨利潤11.3億。
過往三年,大眾品牌銷售均價滯漲、單車淨利潤顯著下行。2019年出廠均價為12.3萬元/輛,2021年增至12.8萬元/輛,提高了5000元;單車淨利潤從2019年的1.04萬元降至2021年的8200元,減少了2200元。説明出廠價的增加額未能抵消各項成本的上升。
通用出廠均價上漲要快得多,並於2020年反超大眾,2021年均價13.7萬元/台,較2019年提高2.1萬元。
上汽通用的盈利能力始終不如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大眾,2019年單車淨利潤6800元、利潤率5.8%,同年大眾淨利潤率為8.5%;
2020年通用受疫情衝擊更大,淨利潤率跌至2.3%;2021年,淨利潤率回升到5%,單車淨利潤5500元,遠低於上汽大眾。
上汽五菱出廠價從2019年的5.1萬元下滑至2021年的4.7萬元。2019年單車淨利潤1000元、淨利潤率2%。
2021年,上汽五菱單車淨利潤680元、淨利潤率1.4%,賣了167萬輛車、淨利潤才1.1億。2021年,長安旗下自主乘用車銷量為120萬,體量、檔次與上汽五菱不相上下。
2021年長安集團扣非淨利潤為16.5億,幾乎全部來自對長安福特(持股50%)、長安馬自達(持股47.5%)的權益法並表。換言之,長安汽車自主乘用車業務基本沒有利潤(注:2021年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淨利潤分別為24.8億、10.6億)。
曾經的“汽車茅”
上汽集團合併報表範圍包括6家結構化主體(不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
用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當藍色淹沒彩色時才有經營利潤。
2019年之前,上汽集團是妥妥的績優股。
2018年毛利潤達1176億元、毛利潤率13.3%;銷售費用575億、管理費用223億、研發費用134億,合計1007億;三項費用率分別7.1%、2.4%、1.8%,合計11.3%。
2019年毛利潤率降低1.1個百分點至12.2%。
2020年起,按照新的收入準則,車貸貼息不再計入銷售費用,直接抵減收入。受新準則及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毛利潤率跌到9%,但營銷費用亦大幅降至256億。
2021年毛利潤732億,較2018年減少37.8%,毛利潤率9.6%,較2018年低3.7個百分點。三項費用合計742億、較2018年減少265億,費用率合計9.8%、較2018年降低1.5個百分點。毛利潤率降幅遠大於費用率,上汽盈利能力顯著下降。
2014年上汽集團280億、淨資產收益率19%;2018年,上汽集團淨利潤360億、淨資產收益率15.7%。那時的上汽是貨真價實的“汽車茅”(2014年、2018年茅台淨利潤分別為153億、352億)。
2021年,上汽集團淨利潤245億、淨資產收益率9.2%,茅台是比不上了,但比長安汽車的6.5%還是高出一大截。
過往八年(2014~2021),上汽集團累計獲得淨利潤2307億,而最新市值僅為1907億。同期長安汽車累計獲得淨利潤398億,最新市值1745億。
2021年茅台淨利潤525億、同比增長12.3%;上汽淨利潤245億、同比增長20.1%。昔日“汽車茅”,如今仍是績優股,但燃油車時代的輝煌一去不返。資本市場“炒”的是預期,所以只給上汽不到8倍的PE。
除了乘用車公司的新能源車,上汽研發投入也是亮點:
2021年,上汽研發費用達206億;2014年~2021年,8年間研發費用共計975億;相比之下,長安汽車2021年研發費用35億,2014年~2021年研發費用共計215億。
千億研發資金為上汽集團翻盤提供了一絲希望。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燃油車銷量均遠超100萬輛,潛在下跌空間很大。資本市場難以建立對上汽集團的樂觀預期。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上汽五菱正上演“四人綁腿走”:大眾、通用的燃油車銷量註定下滑;乘用車公司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成績被抹殺殆盡;五菱賣一輛車才賺700塊,卻給上汽新能源車貼上“低檔標籤”……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汽集團仍將低迷很久。
上汽集團的困境就是燃油車的困境。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