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燃油車,在新能源領域,電動車也的確有電動車的優勢,不管是幾萬幾十萬的車型,科技化配置都很出色,而且對於節能環保輕量化,還有用車成本這些層面而言,電動車的優勢都很突出。
可是,從乘聯會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來看,在2022年上半年,燃油車累計銷量達到了926.1萬輛,而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只有224.7萬輛。雖然同比增幅超三位數,勢頭比燃油車猛,但是從體量和規模來看,電動車還不是燃油車的對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電動車那麼好,卻至今都沒能取代燃油車?
一是因為產品選擇不夠多樣化,二是因為電動汽車的發展史和燃油車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產品豐富程度和選擇多樣性存在明顯差距。不同預算在燃油車領域,一定會有匹配的車型產品,但是在電動車領域,車型產品之間甚至還出現斷層和空白價位區間,這都有待完善。
二就是能源補給問題。燃油車的確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油站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給出的安全感要比電動車更出色。哪怕是在極端的條件下,沒有加油站,沒有手機無法救援,還能靠其它過路車接濟應急,而電動車尚不能實現,用車場景和條件以及能源補給便捷程度和實用性來看,燃油車還是更勝一籌。
有人説解決了續航里程問題,電動車稱霸的時代就要來臨,屆時燃油車就會被淘汰。
誠然,電動車未來某個時間一定會比燃油車受歡迎,但是燃油車想要徹底退出舞台並不現實。而且電動車續航里程想要過千,那你想過兩個問題嗎?
一是成本問題,這種車型賣多少錢合適?或者説這種車型需要等多久價格才能成為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的家用車?
電動車的產品力,從來都不是和續航里程成直接掛鈎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續航里程的增加,也意味着對電池組技術存在很大的考驗,成本自然隨之提升,能量密度增加,排列布局技術的考驗,這些都需要研發成本和造車成本。的確有續航過千的產品,但顯然目前還不能作為老百姓的家用車。
二是續航過千的車型,都充滿需要多久?時間耗費的成本你考慮過嗎。
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目前CLTC純電續航里程在556/675km兩個版本,快充需要1個小時,慢充則需要10個小時,如果續航里程想要過千,那大概需要15-20小時,時間成本問題你考慮過嗎?
有人要説,那別充滿不就完了嘛。充電半小時續航80%也行啊。這的確是一個辦法,但那花更高成本買的過千續航里程意義何在?其次,久而久之這樣充電對電池的壽命是否會有影響?這都是問題。
第三點就是續航縮水問題。
續航里程存在縮水情形,這是不可避免的,像是鋰電池,在低温情況下活性下降,加上空調等電器的耗損,里程出現縮水,再正常不過。標註可能是1000km,實際根據不同季節可能出現冬季600km,夏季900km,秋季800km等等各不相同,這都影響用車體驗。
買電動車的人,多少都會有些里程焦慮,續航里程不僅僅和電池組容量有關,還和補給頻次,以及出行半徑關聯,現如今這份里程焦慮逐漸轉變成充電焦慮,充電難,不僅僅體現在充電樁基礎設施的普及,還體現在能源補給的效率,也就是充電耗費的時間成本。
目前車企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攻克這一難題,一個就是把時間成本直接從車主身上轉移到車企身上。比如像是蔚來,它不再侷限於車型的續航里程提升,而是通過換電模式,降低能源補給的時間耗費,但是問題又來了,充電效率提升,時間成本沒了,可是換電站的設施建設又成了限制的問題。而且後期車型版本以及技術更替,電池的兼容性問題都需要解決,投資成本更高不説,消費者接受度也不高,而且輻射半徑並不廣泛,目前還不能切實地解決充電焦慮問題,這一條路沒想象得那麼好走。
還有另一類的車企,則是選擇了從技術層面下手,比如採用800V超級充電,通過提升充電速度,來解決充電效率問題。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應急是完全沒問題的。可是大功率充電樁,適配800V超級快充的平台也需要建設完善和普及,這一切,同樣需要時間。
電動車和燃油車之間,不僅是差了一個超級快充,或者是一座換電站的區別,還需要不斷地摸索,和消費者的磨合,以及時間來發展壯大和完善。
對電動車來説,未來的一切依舊是未知。
畢竟你怎麼就知道未來盛行的一定會是電動能源補給,而不是氫能源或者是光能源?更何況,現階段電動車成本低,但當大面積普及,耗電量倍增的時候,誰又能保證電動車用電價格不像油價一樣飆升呢?還有電池組的衰退以及老化問題,後期更換成本又如何計算?目前燃油車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
但毫無疑問,未來一定會有續航過千的電車盛行,續航里程也不再會限制人們的出行半徑,這是發展的必然,也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但要説想在短時間內徹底替代燃油車,這是不現實的,還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