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領導人非正式峯會於3月10至11日在法國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舉行。圖/新華社
3月21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了名為《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簡稱《戰略指南針》)的行動計劃。歐盟當天發佈的聲明稱,《戰略指南針》的目標是“讓歐盟成為更強大、更有能力的安全提供者”。聲明特別提到,在“戰爭回到歐洲”以及“地緣政治變動”的時代,這些目標更為重要。
對“安全”的追求,成為歐盟理事會通過這份《戰略指南針》的主要動因。顯而易見的是,為實現上述目標,歐盟成員國將大幅增加防務開支,這在過去是很難達成一致的。
如今,在北約和俄羅斯左右夾縫中,歐盟的“戰略自主”之路,開啓了加速度。
一隻靴子終落地
早在2016年6月,歐盟在發佈《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時首次提出了“戰略自主”概念。此後,法德等歐盟核心國不斷呼籲歐盟在安全和防務領域建立一套新的政策框架。
時隔近6年,這份事關歐盟安全和防務的政策框架終於落地。而之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強化歐盟自身安全和防務領域合作,與歐盟當前面臨的安全形勢不無相關。
俄烏衝突對歐盟形成了直接安全威脅,但事實上,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以來,歐盟開始關注到二戰以後未曾發生的嚴重危機,可能將在歐洲領土上演。歐盟何去何從,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執行力。
2019年,歐盟新一屆領導人上台後,便將自身定位為“地緣政治委員會”,加速在防務聯盟、技術安全等領域推動“戰略自主”。2020年歐盟啓動制定《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直到去年11月15日,歐盟對外行動署公佈草案,標誌着“戰略自主”思想下的歐盟共同防務戰略終見雛形。
原來的歐盟,延續戰後歐洲的慣性,安全事務主要依賴北約,歐盟自身更關注經濟、金融與社會發展。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地緣政治危機正在捲土重來,歐盟無法不面對。
在俄烏衝突依然持續之際,旨在實現歐盟“戰略自主”的這隻靴子終於落地,《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預計將在本月24日至25日舉行的歐盟峯會上正式獲得批准。
▲2月2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特別峯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發言。圖/新華社發(歐盟供圖)
雄心勃勃的計劃恐難執行
歐盟的這份《戰略指南針》是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實現的內容相當之多,所以,儘管其將獲得批准,如何落地計劃中的內容,面臨的困難還不少。
總體看,應對安全挑戰和加強軍事能力建設,是《戰略指南針》的兩個方向。
以安全為例,歐盟面臨的安全問題,有地緣政治方面的安全,傳統的軍事安全,也包括網絡安全、太空安全、環境安全等各種非傳統安全領域。而地緣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安全問題,在當下更為凸顯。
在軍事方面,《戰略指南針》明確提到“俄烏之間的衝突確認了需要加強我們的武裝力量在歐盟內部和外部的機動能力”。歐盟一直念念不忘的“5000名歐盟軍”也列入了計劃,而且以年為單位計算設定了步驟:2022年啓動計劃完成建制,2023年可以開始常規訓練,2025年具備快速部署能力。
不過,考慮到歐盟的決策執行,往往需要經過冗長的辯論,過程漫長,在這支“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上能否加快速度,尤其在人員、裝備等問題上能否順利進入到“執行”層面,也是個挑戰。
但是,可以看出,歐盟要大幅度增加軍事防務費用的決心明顯加強了。這對二戰後的歐洲而言,是個非常不平凡的決定,説明歐盟在面對大國政治和地緣政治重新回潮之際,正在做出自己的新選擇。這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也是一個需引起注意的新動向。
▲1月19日,在希臘首都雅典以北的塔納格拉空軍基地,一架法國產“陣風”戰機接受“過水門”歡迎儀式。當日,首批6架法國產“陣風”戰機正式交付希臘。圖/新華社
對歐盟安全係數提升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這份《戰略指南針》強調了美國對歐洲安全的重要作用,“目前美國仍然是歐盟最堅定和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並且是為歐洲大陸的和平、安全、穩定和民主做出貢獻的全球大國。”同時,歐盟還表示《戰略指南針》的這些措施是北約的補充,無意與北約競爭。
這在另一個層面也説明,《戰略指南針》給歐盟帶來的安全係數有限,其主要安全,依賴的還是美國及其主導的北約。
面對俄烏局勢,歐盟左右為難,一方面需要在美國領導下對俄實施各種制裁,另一方面又因依賴俄羅斯的能源而有所忌憚。面對俄羅斯這個“搬不走的鄰居”,以及後續可能更為複雜的局勢,歐盟面臨的艱難抉擇還有更多。
在這個意義上講,儘管《戰略指南針》對歐盟的防務和安全會有前所未有的幫助,但歐盟顯然無法靠此獲得真正的安全。
不過,《戰略指南針》若獲得批准,將是歐盟一體化實踐的重大進展,意味着歐盟在《里斯本條約》的法理基礎上,有了更多安全事務上的行動權,這無疑是歐盟朝着“戰略自主”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任孟山(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