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車廂”:一種簡單化的隔絕思維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文|樊成

近日,一段高鐵上孩子吵鬧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因吵鬧聲音過大,被同車廂旅客勸説制止,不料卻遭到孩子家長的怒懟。對此,有人建議高鐵應設置“兒童車廂”。12306的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國內高鐵暫未設置類似車廂。那麼,“兒童車廂”是可行的嗎?

顯然,這種想法過於簡單化、理想化了。如果設了“兒童車廂”,那麼根據近年來高鐵上發生的那些諸多糾紛和爭議,是不是也可以設置“泡麪車廂”“打呼車廂”“刷短視頻車廂”呢?畢竟,和熊孩子一樣,這些乘坐高鐵時經常出現的別樣風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毛病”,也常常引發乘客們的反感。

我們不妨再按着這個邏輯繼續演繹,如果高鐵上設置“兒童車廂”是正當的、可行的,那麼其他公共場合呢?電影院是不是要設置“兒童影廳”?人行道是不是要設置“兒童行道”,飯店裏是不是要設置“兒童餐桌”?如果答案居然是肯定的,若干年後,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目力所及,將看不到嬉戲玩鬧的孩子,他們都被隔開了。

“兒童車廂”:一種簡單化的隔絕思維

一個正常的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而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必然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多樣化、有差異的交互。很多人只看到把孩子們單獨“圈”在一個車廂,既滿足了他們活潑好動、嬉笑言鬧的天性,也滿足了另一部分乘客喜歡安靜的需求,這似乎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但事實上,這樣做,沒有人是贏家。

因為這是在人為地把孩子和一個普遍的社會隔閡開來,這種車廂似乎是在説:“我們想要的世界不需要吵鬧的孩子。”但卻忘了,一個多元的、完整的社會,就該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一個車廂裏也不可能都是老老實實、默不作聲的成年人。

一個小小的車廂,百十號人,其實正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我們都知道,高鐵在賣票的時候,是沒有門檻的,這就是一種普適公平。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理解彼此的差異,然後在此基礎上去儘可能地尊重包容。

“兒童車廂”:一種簡單化的隔絕思維

單獨地隔開一個羣體,並不是一個文明社會該做出的選擇。倘若我們今天設置了“兒童車廂”,那麼是否有一天,當乘客們“厭惡”起不住咳嗽的病人來,還要設置一個“病人車廂”?當乘客們“厭惡”起身上散發着異味的老人來,是不是還要設置一個“老人車廂”?請記得: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長大的,也都終將老去。

當然,這並不是説,我們面對高鐵上的熊孩子,就只能任憑他們折騰。來自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同樣必不可少。但我們需要的是磨合,而後共同進步,而不是隔絕。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案例,主要問題難道不是出在“熊家長”身上嗎?隔開孩子,也是緣木求魚罷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1 字。

轉載請註明: “兒童車廂”:一種簡單化的隔絕思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