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丨這些國家向“舌尖浪費”出手 食物銀行在行動

雙城記丨這些國家向“舌尖浪費”出手 食物銀行在行動

編者按: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其他城市能給杭州帶來什麼經驗借鑑?浙江新聞客户端杭州頻道推出《雙城記》欄目,助力城市國際化。 

【地點】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國

【模式】如何讓仍在安全食用期內的食品得到更好的處置,幫助有需要的人?食物銀行的概念應運而生。

與食物浪費的鬥爭,全世界都在行動。

在許多人肆意點餐、隨意丟棄多餘的食品時,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正為每日的餐食發愁。如何讓這些仍在安全食用期內的食品得到更好的處置,幫助有需要的人?食物銀行的概念應運而生。

在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國,食物銀行聯合政府、企業、商家,在一座座城市、一個個社區織起了一張張愛心網絡,給越來越多家庭的餐桌帶來歡笑。

特殊網點進駐商場

手把手指導回收

平均每年浪費6.6億公斤的食物,重量相當於49000輛雙層巴士!與此同時,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在捱餓……這是新加坡正面臨的嚴峻問題。

資料顯示,新加坡土地總面積710.2平方公里,僅有1%的土地用於農業,90%以上的食物依靠進口。在新加坡,食物和餐飲開支平均佔家庭支出的25%,然而,食物浪費的現象令人觸目驚心。這些被浪費的食物中,僅有13%通過堆肥、動物飼養、生物能源等方式被回收利用。2012年,新加坡食物銀行註冊成立,向食物浪費“宣戰”。

新加坡食物銀行成立後,與全球另外20多個食物銀行一起,構成了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將食品店提供的安全食品經過處置後捐贈給有需求的機構。他們致力於“搶救”那些因為臨期、標籤/包裝錯誤、條碼不完整、囤積過多或細微的問題而導致失去了商業價值的安全食品,將它們回收之後分發給私人和公眾救助機構,捐贈給那些有需要的人。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食物銀行與食品監管機構合作,以確保一切程序正規合法。

2019年,新加坡食物銀行將網點搬進了商場。在市區多個商圈的中心商場內,人們可以看到由4個白色回收箱組成的回收點。回收箱後的背景牆上寫着幾行字,分別意為“在新加坡,食物浪費是最主要的浪費行為”“只買你所需要的”“捐贈,而不要浪費”。

雙城記丨這些國家向“舌尖浪費”出手 食物銀行在行動

在新加坡一家美食廣場,顧客在安裝了塑料隔板的餐桌上用餐。新華社 發

走近之後,可以看到回收箱上的一塊捐贈指導牌,引導人們將多餘的食物放到這裏。不過,並不是任何食物都適合捐贈,工作人員特意註明,只接受未開封、未被食用過且保質期還有至少4周的包裝食品。為了讓人們更加直觀地對照家中多餘食物的情況,一旁還附上了可捐贈的食物範例,如罐裝食品(沙丁魚罐頭、蘑菇罐頭),醃製食品、蜜餞(杏幹、葡萄乾、橄欖),主食(大米、麪粉、意麪);點心(餅乾、巧克力),調料(油、鹽、醬油),未冷藏過的飲料(牛奶、袋裝飲品)。4個白色回收箱上貼有圖文標註,告訴人們應把何種食物投放入哪個箱子,同時提醒人們輕拿輕放,避免包裝受損。如有任何疑問,還可以通過電話或者郵件聯繫工作人員。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新加坡食物銀行與新加坡星展銀行合作,聯合當地的客工援助組織ItsRainingRaincoats,為老人、低收入人士及客工社區分發多達70萬份餐食。

星展銀行公關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中一部分餐食由個體食品商販製作,隨後交由臨時組建的送餐車隊,根據食物銀行聯絡網分發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疫情發生後,新加坡一度禁止民眾外出堂食,大量餐飲店鋪生意受到重創,許多之前備好的食材原料積壓在店內。加入供應餐食行動後,個體店鋪得以繼續經營,大量食物避免被浪費,更多民眾可以在家享用美食。

“有瑕疵”也不要剩下

食物轉贈作用大

日本食物銀行成立的時間更早一些。2000年前後,食物銀行的概念在日本興起,到現在,全日本共有40多個團體從事這方面活動。

日本餐飲界以追求“工匠精神”而聞名。有資料顯示,許多日本餐飲店鋪為追求食材完美而丟棄大量食材“邊角料”,每年超市及商販丟棄的“有瑕疵”食物更是達到500萬噸。而這些食物若是得到加工,仍然可以烹製出美味佳餚。

日本首個食物銀行Second Harvest Japan(2HJ)就“盯”上了這些食物。他們將那些被“剩下”的可用食材分配成食物包,交給社會福利機構分發給有需要的市民。該機構認為,在日本乃至全球大量食物被浪費的情況下,另花金錢購買食物絕非食物銀行的首選,重要的是與合作商家簽訂食物轉贈合約,釐清商家在捐贈食物時可能涉及的責任,令商家及團體在清晰合作關係下,互信合作。秉持着這個宗旨,該機構依靠着零政府資助,食物來源幾乎百分百來自捐贈。

在日本,商家處理剩餘食材時也要花費一定的人力和金錢,而與食物銀行達成合作後,不但能夠節省這部分花費,甚至還能建立品牌甚至增加收入。提供食品的商家也不用擔心食品後續的處理,食物銀行會帶他們參觀食物銀行運作,展示他們如何確保食物安全以及食物的去向等。

起初,日本一些食物銀行的目的是提供“附加的食品”,來豐富被救助者的飲食生活,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逐漸發生改變。其契機是日本2015年4月起正式實施的《生活貧困者自立支援法案》。藉由該法案,食物銀行與政府行政機關進行合作,作為民間救助手段之一,為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士提供食品救濟。

資料顯示,日本目前有約1/6的人收入達不到收入中位數的一半,處於“相對貧困”狀態,而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加。當初只是為了提供“附加的食品”而開辦的食物銀行,如今收到的救助請求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連當天的伙食都沒了着落”。

2013年成立的救助團體“川崎食物銀行”的救助對象是川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困難家庭。對於那些達到貧困標準的家庭,食物銀行每週一次給他們送去大米、麪包、蔬菜、方便麪、速食食品、罐頭、飲料等食品,有時還會送一些日用品和二手電器。需求最多的是能夠保證飲食健康的蔬菜、魚、肉等食品。

長期研究貧困問題的日本法政大學現代福利學部的湯淺誠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今越來越多日本人的生活是一種“處在懸崖邊上”的狀態。他們發覺自己“快要掉下懸崖”時,首先會減少伙食開銷。但是,如果每頓只吃一包方便麪,每月伙食費可以控制在1萬日元以內,但這樣分量和營養顯然跟不上正常所需。因此,食物銀行“搶救”回來的放心食品,可以説是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雙城記丨這些國家向“舌尖浪費”出手 食物銀行在行動

美國紐約食物銀行下屬的一家慈善廚房內,低收入家庭正在挑選免費食物。新華社 發

哪裏食品正打折

手機應用告訴你

幾年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食物浪費最嚴重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洲部分國家。國際價值鏈管理組織也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加拿大人每年浪費價值310億加元的食物。加拿大廣播公司Marketplace欄目曾花費6個月,對超市進行調查,僅在多倫多地區的兩個沃爾瑪超市後面,就發現了數十個裝滿食物的垃圾桶。

但與此同時,加拿大全國每月接受食物銀行救濟的人數高達幾十萬,還有不少人每週都要去食物銀行領取免費食品。

加拿大首家食物銀行成立於1981年,位於阿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市。之後,多倫多和温哥華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當地的食物銀行。這些食物銀行大都是為應付當時的經濟危機而建立,沒想到因為需要救濟的人源源不斷,於是一直堅持走到今天。

近年來,由於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低收入人羣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申請免費食品的人因此越來越多。“大温哥華地區食物銀行”的工作人員曾做過一個調查,前去申請免費食品的民眾中,有一半家庭月收入不足1200加元(約合6287元人民幣),支付了全家的生活費、日常開銷和醫療費用後,所剩無幾,購買水果蔬菜和食品時捉襟見肘,便只好去食物銀行遞交申請表。

食物銀行主要靠機構、商店或是個人捐贈的不易變質的食品,有些是多餘的食品,還有些是人們專門獻愛心捐贈的食品。食物銀行還接受捐款用以購買新鮮水果蔬菜。加拿大人認為,生活困難時接受社會援助可以保證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等將來生活改善後,還可以捐助社會、幫助別人。因此,不少接受過食物銀行幫助的人會回過頭成為捐贈者或是志願者,反哺食物銀行。

除此之外,加拿大企業也在積極運用手機應用程序,減少食物浪費。比如當地有名的一款名為“flashfood”的應用程序,旨在幫助用户省錢的同時避免大量食物浪費。打開應用,消費者便可根據定位查到周圍哪裏有正在打折的食物,在線下單後即可到所在超市、商店或者餐館取貨。

(內容綜合自解放日報,記者 吳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4 字。

轉載請註明: 雙城記丨這些國家向“舌尖浪費”出手 食物銀行在行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