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輛車回來開,大家都希望這輛車能載着我去任何地方,而不會把我丟在半路上。
所以自從汽車誕生以來,各種測試汽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活動就一直在持續進行着。
從車企自己開着測試車在測試場、在天南海北各種環境下測試車輛耐久性,到把先進技術拿到耐力賽、拉力賽這些艱苦卓絕的比賽環境中測試。最先進的技術,都要通過最艱苦環境的考驗才能拿到市場中。
即將到來的這個週末,又是一年一度的勒芒24小時大賽,3個人,一輛車,人休息,車不休息。連續跑上24小時,場上超過60輛賽車,最終完賽的僅有一半。
所以這些參賽的車企在耐力賽場上玩了那麼久,他們量產車的可靠性有沒有因為參賽而得到提高呢?我們統計了勒芒24小時參賽廠商的量產車可靠性數據(主要來源J.D.Power)和他們的比賽成績,發現還是比較有趣的。
豐田從2012年開始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但直到2018年才拿下第一個冠軍。撞車、故障、終點一跪……即便在勒芒以外的比賽中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但在勒芒豐田總會搞出各種各樣的節目效果。
這和豐田量產車極佳的可靠性對比相形見絀。在近年來的J.D.Power車輛可靠性研究報告中,豐田總是霸佔榜單前列,同門高端品牌雷克薩斯更在2012-2016年連續5年成為了J.D.Power美國車輛可靠性研究榜首。
很多人就會覺得,豐田不是很可靠的嗎?怎麼一到比賽場上,就不是那個熟悉的,“永不磨損”的豐田呢?
歸根結底還是豐田在賽場上和量產車上的訴求有比較大的區別。
和量產車一樣,豐田在賽場上用的依然是混合動力系統。説到豐田的混動系統,不但省油,而且可靠,目前已經賣出了接近2000萬套,高效率自然吸氣發動機和行星齒輪THS系統簡單、可靠,普及程度相當高,同時保持着很低的故障率。
但是在賽場上,賽車不僅要可靠,還得跑得快,這使得豐田必須在更加先進和尖端的技術上劍走偏鋒。
超級電容和三元鋰電池,這是豐田在比賽場上拿出的儲能設備,它們的放電功率更高,同時容量也更大,更能支持賽車在長時間大功率輸出時的動力供應。至於鎳氫電池,説真的力氣不大夠。
同時在發動機上,豐田也使用了更加激進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500PS,配合上前後雙電機,最大輸出總功率高達1000PS。這和注重節油的豐田量產車混動系統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豐田會在賽場上出現那麼多意外和故障了,最先進最尖端的技術,往往要承擔高故障率的後果,但是這些故障和意外有時候也是值得的,它們幫助工程師更好地完善技術設計,從而在投放市場時減少故障率。
最新的雷克薩斯RX500h所使用的混動系統,就來源自豐田勒芒賽車的架構。可以説豐田這套系統過了10年終於拿到量產車上,賽道上的經驗功不可沒。
但是和豐田相反的是,奧迪在勒芒賽場拿下了13個冠軍,卻在J.D.Power美國車輛可靠性評價中排名中下游。
這也是賽車與量產車的動力總成的差別。奧迪從06年就開始使用TDI柴油引擎,不僅動力夠強,而且還省油,憑藉着在耐力賽中節油帶來的進站換胎次數優勢,奧迪拿下了不少的冠軍頭銜。
但是在量產車市場,奧迪並沒有在北美市場銷售柴油發動機車型,甚至在2015年排放門之後,奧迪的柴油車型就逐漸退出市場了。這直接體現在奧迪的可靠性數據上:在J.D.Power的可靠性數據中,奧迪從未進入過前十名。所以奧迪的汽油車型的可靠性,還是不太能和奧迪的柴油車相提並論的。
大眾集團在排放門上的翻車,直接導致奧迪TDI招牌的倒下,和勒芒賽車項目的終結。奧迪在勒芒賽場上的驕人戰績,以及帶來的柴油車型可靠性優勢,終究敵不過各地政府的高額罰單。
近年來,汽車研發和生產技術不斷提升,汽車也變得越來越可靠。大家在用車的時候,也不太可能連續開車24小時了,所以勒芒24小時耐力賽,更多成為了車企展示和試驗最尖端技術的舞台。
而且汽車電動化的轉變,也對汽車的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電動車最重要的是電池、電機、電控組成的三電系統,而三電系統要求在快充環境中不出現故障,而且要少衰退,儘量在長期使用中保持足夠的有效容量。
所以這樣的試驗其實在量產車也能大部分滿足了。在各種環境下測試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從而測試電池在快充快放工況下的耐久度。這樣測試會更加貼近真實用車環境。
當然了,賽車在汽車研發中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更多更加尖端的技術也需要賽場這樣的極端環境才能打造。
就好比更高功率的快速充放電技術,如果要在賽車上測試電動車的三電系統,像豐田、奧迪那樣裝到混合動力賽車上也是可以的。畢竟混合動力賽車充放電功率也高達367kW,已經比現在絕大部分快充樁功率要高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賽車上的技術轉化為成熟的量產車技術,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有些技術能短時間內應用到量產車上,但有些技術,需要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用賽車來研發最先進的技術,是否值得,這也要看車企是否要花大手筆投入到這個領域了。畢竟,賽車這項運動,燒錢是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