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案真實性存疑 緣何引發熱議與共情?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近日,“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一事引發輿論關注。一對靠低保生活的夫婦生完二胎後因身體和經濟狀況不允許,想讓22歲的剛靠獎學金和助學金大學畢業的女兒麗麗(化名)撫養2歲的弟弟,女兒表示強烈反對,於是父母將女兒告上法院,法院判決22歲的女兒撫養2歲弟弟。網友們坐不住了。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案真實性存疑 緣何引發熱議與共情?

然而,這則引發熱議與共情的新聞極可能是假新聞。

總枱央廣記者周益帆找到了這條新聞的原始來源,廣州司法局與法宣辦的一個名為《説法》的普法欄目,節目嘉賓點評了這個案件,但在節目中沒有交代關於這個家庭的任何信息。

記者聯繫節目組,節目組表示也沒有看到相關判決,信息來源是通過某個媒體聚合平台上的新聞。隨後記者在該媒體聚合平台上搜索相關關鍵詞後發現,只有一條信息與本次事件有關,一個自媒體號在2019年12月16日發佈了一條名為“女大學生拒絕養弟弟,卻被父母告上法庭”的文章。該文章中也沒有寫女孩和父母的具體情況,也沒有提及是哪個法院的判決。

為了進一步核實查證,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上搜索得到大量相關案件判例,逐一閲讀後,沒有發現與節目所述事實相關的法律案件。

中國婚姻家庭專家李明舜:就事論事,姐姐應當承擔撫養責任

雖然“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一事沒有證據證明是真實案例,但這個“案例”中法院的判決是否合法呢?法學教授、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專家李明舜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時表示,法院判決沒有問題,姐姐應當承擔撫養責任,可以根據能力大小適當履行其撫養義務。

李明舜表示,根據我國婚姻法和即將生效的民法典規定,父母死亡或沒有撫養能力,兄、姐有負擔能力,弟、妹未滿18週歲,當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兄弟姐妹是有不可拒絕的撫養義務的。該案例中姐姐大學畢業,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弟弟才2歲,父母無撫養能力,法律上兄弟姐妹屬於近親屬關係,有對應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法院判決沒有問題,一方面是執行法律規定,一方面是告訴社會近親屬的權利和義務也是要履行的。

一部分網友認為姐姐屬於“扶養”,要比“撫養”的責任輕一些,李明舜表示,姐姐確實可以通過每月經濟幫助的方式進行撫養,不用像父母一樣帶孩子,但“撫養”和“扶養”在法律概念上沒有太大區別。中國的撫養有三種,一種是父母對子女撫育的撫養,一種是夫妻、兄弟姐妹間的扶助養育,一種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這三種更多是體現中國文化中的倫理關係,在法律上沒有本質區別。

這個案例為何能引發如此巨大的爭論?李明舜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父母有責任,每一個人的生育行為,既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又必須要本着對所生育的子女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自己生育方面的權利。其次,剛大學畢業的姐姐撫養弟弟讓人同情,當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和競爭壓力大,所以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多數輿論支持姐姐拒絕撫養的選擇,這也是社會人心向善的一種思考。

李明舜表示“法院判決姐姐撫養弟弟”其實傳達了更重要的一個觀念,不管是不是父母的責任,首要考慮的是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兒童的所有責任人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以保障他的最大利益,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樹立起來的正確觀念。

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偉和:家庭更應該強調情感共同體屬性

拋開真假,這個案例緣何能引發眾多網友的共情和廣泛關注?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偉和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時指出,背後是整個社會年輕人面臨的生存壓力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倫理價值觀的變化。

郭偉和表示,雖然法律判決父母勝訴毫無問題,但從社會學角度卻值得權衡,姐姐想拒絕撫養責任,本質是我們的家庭生活觀念從過去的集體主義走向個體主義,隨着女性性別意識的覺醒和社會輿論的變化,個人的幸福觀念超過了以往家庭集體利益最大化的觀念,家庭決策更加民主化,家庭功能正在由實用功能變成一個單純的情感共同體。

年齡差距非常大的兄弟姐妹在當下並不鮮見,郭偉和認為,此案例恰恰證明了年齡差距大的姐弟、兄妹關係不利於陪伴成長。“這種現象屬於生育政策變遷跟年齡結構不匹配產生的錯位,過去父母有決策主導權,名義上生個弟弟妹妹陪伴,大孩子可能並不需要。當今時代父母生孩子更為慎重,需要考慮養育成本、民主決策、社會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也反映了代際差異導致的家庭決策模式變化,從專制到民主。”

面對家庭中的生育和養老問題,郭偉和建議,從個人、家庭決策、社會政策三個層面重新考量。在個人層面,不同於以往低成本、低期待的生育,現今生養成本過高。社科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城市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的社會養育成本需500萬左右,且對孩子的期待也在提高,這讓很多人覺得生了養不起。在家庭決策層面,出生一個孩子馬上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收入、支出,生育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的民主決策。在社會政策方面,家庭功能發生了變化。中國人的家庭概念中認為家庭很重要,所以賦予了家庭很多不必要的功能,家庭功能由實用功能正在變成是一個單純的情感共同體,政府應通過社會養老、社會保障、兒童福利等政策弱化家庭生產、養育功能,注重家庭情感交流功能。

如何才能構建更美好的家庭關係?郭偉和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要促進家庭生活民主化,避免家庭內部的家長專制決策。第二社會要承擔一些家庭生產、養育等實用功能的責任,比如建立健全養老保障制度、兒童福利的普惠化。第三,要給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不能過於強調個人幸福而忽略了家庭情感連接。

監製:楊超

記者:楊昶

編輯:曹博 程安康

【來源:央廣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3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案真實性存疑 緣何引發熱議與共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