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島村”山西河曲娘娘灘村的全景。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新華社太原7月23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兩名普查人員日前乘坐快艇登上黃河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島村”娘娘灘,現場登記留守貧困户——87歲老人李順奇的脱貧情況。
此前一天,他們挨家挨户走訪了岸上的搬遷户。結果顯示,去年娘娘灘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沒有返貧風險。
佔地300畝的娘娘灘位於山西省河曲縣,最多時居住着120多人。歷史上,這裏曾是重要的渡口,山西貨船從內蒙古、寧夏拉回硫黃和煤炭等物資,在此中轉。
“這是老天爺許下的生計”,1933年出生的李順奇説,“娘娘灘人以前只有兩條活路,一是種地,二是跑船。”
7月16日,在山西河曲娘娘灘村,一位已經脱貧的老人正在準備做中午飯。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種地安穩些。娘娘灘號稱有耕地996畝,實際上沒有定數。因為地是“灘皮地”,黃河水一大,畝數就減少,水勢退去,河灘重新露出來,地又多一些。
村民李智奇回憶説,灘皮地費力不高產,人和騾子得坐船下地,幾百米遠也要帶一天干糧,畝產卻只有幾百斤。
種地不管飽,很多人就去跑船,人稱“搬船漢”。這是個又累又危險的職業。一條載重30噸的木船,四五個人要一路拉到包頭甚至更遠的地方,然後裝上貨物順流回來。
無論跑船還是種地,都抖摟不掉娘娘灘的窮日子。1980年一場凌汛迫使大多數村民搬上岸,由於跑船已退出歷史,村裏又沒產業,村民們反而更窮了。
“是精準扶貧改變了娘娘灘”,娘娘灘村村主任李佔春説,“2014年村裏識別出貧困人口19户38人,國家各種扶貧政策相繼落地,3年就實現了整村脱貧。”
李順奇過去在黃河裏跑了20多年船也擺脱不掉貧窮,現在靠兜底政策脱了貧。他和老伴現在都享受低保、養老金和高齡補貼,加起來一年有1.7萬元。去年,他住院花了5000多元,自己只掏了不到300元。
7月16日,幾位遊客正乘船去黃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島村”山西河曲娘娘灘村。新華社記者呂夢琦攝
“現在日子好了,大米、白麪吃都吃不完,逢年過節扶貧工作隊還上門送慰問品,還是脱貧政策管用。”李順奇説。
51歲的李歡明一家則靠生態扶貧和金融扶貧擺脱了窮日子。前兩年,他愁得連兩個孩子的學費也交不起。現在,他當上了護林員,當地政府還幫他貸款5萬元入股了一家酒廠,每年加起來能增收11800元。
脱貧不脱政策,脱貧不脱幫扶。河曲縣扶貧辦主任許旺全説,現在全縣所有脱貧户都有幫扶辦法,今年生態扶貧預計產生勞務費1638萬元,光伏扶貧收益有4000多萬元,能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全國各地正在開展國家脱貧攻堅普查,和娘娘灘一樣,832個貧困縣、新疆阿克蘇地區的7個市縣和22箇中西部地區抽取的其他縣都將接受這場“大考”,為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