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科普中國創作大會暨2023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在長沙開幕,在《釋放科普動能,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的特色分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鄒天森以《長江大保護成效與科普宣傳思考》為題做分享,並指出科普工作存在多重堵點,亟需各級學會與科普工作者的介入,打通科技層與公眾層之間的壁壘,助力實現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鄒天森以《長江大保護成效與科普宣傳思考》為題做分享。圖/九派新聞 代夢穎
鄒天森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怎麼才能做好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普工作,讓科普領域向領域科普進行轉變?
他指出,目前科普工作存在幾個堵點:是不是採用了社會大眾喜歡的方法方式?學科之間存在學科差異,是否進行了多學科協同?能力建設和資源配置是不是能達到相應的要求?
鄒天森表示,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曾在指導工作時指出,“科學家要講人話,不能只講老百姓聽不懂的科學家自己的語言,要接地氣。”
對此,他解釋,科普是以科學性為基礎的,但科學是很枯燥的,多數情況下科學家的語言都是老百姓聽不懂的,導致科技層與公眾層存在脱離。因此就需要一個媒介層來打通科技層和公眾層,實現信息流的上下貫通,即各級學會和科普工作者。通過媒介層規範化、社會化和經常化的科普嵌入,將科技層的前沿技術、國家政策和關鍵成果等辦法告知給社會的公眾;同時,也將社會公眾的問題和需求提交給科技層,實現信息的雙向流通和正面的互相反饋;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鄒天森表示,基於此,長江聯合研究中心高度重視科普宣傳工作,依託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建立一體化規範科普工作流程,組建研究中心的宣傳矩陣平台,以文字、視頻、動畫、漫畫、海報等多種形式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作品,致力於將“長江生了什麼病、怎麼治理這些病、取得了哪些成效”,向全社會進行廣泛傳播。長江聯合研究中心還舉辦了“長江大講堂”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介紹水管理、水科學、水工程領域的學科前沿和發展方向,解讀流域保護與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九派新聞記者 代夢穎
編輯 武菲菲
【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