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加坡媒體:去全球化,新加坡如何應對?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綜合

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20日文章,原題:新加坡:在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相關性和韌性  新加坡和許多其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一樣,一直是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新加坡的繁榮源於對世界的開放。

因此,最近出現的逆全球化跡象令人擔憂,這應該引發人們思考,在一個多邊主義搖搖欲墜的世界裏,新加坡如何才能保持相關性和韌性。

如今,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技術分化,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不利後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通脹飆升的背景下,世界許多地區的自由貿易已經讓位於迴流、“友岸外包”和出口管制。

雖然多邊世界秩序的破裂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但新加坡仍有機會。自此前作為英國統治下的貿易港口以來,新加坡作為不同文化和貿易的交匯處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新加坡的自我定位是,在亞洲投資的西方公司的“門户”。現在,隨着西方和中國之間的不信任日益加深,貿易和投資流動受到損害。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可以繼續發揮它作為一箇中立交匯之地的作用——一個增值的平台和國際貿易及文化交流的潤滑劑。

新加坡對各種企業和人員的開放使它成為東西方自然的交匯點。這不僅有利於新加坡,而且促進不同羣體之間的互動,有助於促進相互理解。新加坡如今要發揮這一作用,就必須得到國際夥伴——政府、企業和投資者的信任。在外交政策上,新加坡不選邊站,而是根據原則和國家利益採取立場。

作為一個小城市國家,新加坡必須繼續推動貿易和開放。實現進口來源和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是經濟增長和增強抵禦能力的最佳途徑。吸引國際人才對於提高新加坡的技術水平也至關重要。

因此,新加坡需要採取“三管齊下”的政策方針。

首先,公民必須具備從全球化中受益的技能,這就需要一個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其次,在移民和勞動力規模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吸引更多本地人從事必要的服務業工作是重要的。例如,衞生部表示,到2030年,新加坡將需要2.4萬名護士和醫療保健人員,以幫助老齡人口。最後,考慮到國際化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這可能需要創新財政保障方式,同時儘量不削弱對企業的激勵。

就公民而言,他們需要獲得跨文化能力,以便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和夥伴合作。學生可以通過海外交流項目和實習機會接觸不同文化。在職人員應抓住海外工作機會,這將為他們提供寶貴的經驗,並使他們能夠承擔地區或全球責任。

世界變得更分裂,人類面臨的集體挑戰也在增加。因此,為了繼續維持良好的生活,新加坡必須通過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應對這個時代的最大挑戰。(作者何偉倫,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