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對亞裔的仇恨”“仇恨是一種病毒”“不是你的‘模範少數族裔’”……
美國亞特蘭大槍擊案引發的全美範圍內的抗議活動,已經持續了一個月。
3月16日,一名21歲的白人男子接連襲擊了佐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市三家亞裔經營的按摩店和水療中心,致使8人死亡,其中6人都是在按摩店工作的亞裔女性,包括4名韓裔和2名華人。
此次槍擊案的受害者大多為女性絕非偶然。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停止仇恨亞太裔”(Stop AAPI Hate)統計,從2020年3月19日到2021年2月28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美國發生了近3800起針對亞裔的仇恨事件——包括故意迴避、誹謗和人身攻擊等行為。其中,針對女性實施的仇恨事件是男性的2.3倍。
槍擊案嫌疑人羅伯特·亞倫·朗被逮捕後宣稱自己作案動機是“性癮”,更是引發一片譁然。
亞特蘭大的槍聲,點燃了美國亞裔積蓄已久的不滿與憤怒。文化、階層、教育背景各異的亞裔開始對彼此的命運感同身受,連續數週末在全美各地舉行抗議活動,並在反歧視問題上發出了有史以來最為響亮的聲音。
而長期遭受過歧視與暴力的亞裔女性,也鼓起勇氣解除長期束縛在身上的種族與性別的枷鎖——“亞裔女性並不柔弱,亞裔女性並不膽怯,亞裔女性也並不沉默。”面對媒體鏡頭,亞裔律師黃思茵堅定地説道。
當地時間2021年4月4日,美國紐約市舉行大規模反仇恨亞裔抗議活動,現場約上萬人蔘加。人民視覺 圖
族裔與性別偏見從何而來
長期以來,美國社會都將亞裔視為“模範少數族裔”,潛意識裏認為他們努力工作,受教育水平高,遵紀守法,比其他少數族裔更成功。正在這種“光環”之下,亞裔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歧視與暴力卻被隱藏和忽視,直至亞特蘭大槍聲響起。
亞特蘭大槍擊案嫌疑人宣稱自己有“性癮”,襲擊按摩店是因為“按摩店為自己的性癮提供了一個宣泄口”,這些按摩店是“一種需要被消除的誘惑”。負責此次抓捕行動的警長辦公室發言人傑伊·貝克3月17日向媒體表示,嫌疑人朗之所以槍殺這8人,“只是想要消滅對他的誘惑”,“而不是出於種族歧視或種族動機”。貝克言語中還透露出對朗的體諒:“昨天對於兇手來説,是非常糟糕的一天。”
儘管嫌疑人作案動機尚無定論,但貝克的含糊表態卻遭到多方的批評。對於許多亞裔女性而言,在她們的經歷中,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一直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
非營利性組織“全國亞太裔美國婦女論壇”執行董事星妍·崔莫羅(Sung Yeon Choimorrow,音譯)對《紐約時報》表示,2000年她剛來美國上大學時,經常有自稱喜歡韓國女性的陌生男性找她搭訕,這讓她感到震驚和害怕。她回憶説,這些搭訕的男性“套路”類似,都稱自己服役期間曾在韓國駐紮,有一個和她一樣漂亮的韓國女友,並問她願不願意做他們的女朋友。
“我經歷過種族歧視,也經歷了性別歧視。但我從來沒有像在美國這樣,同時經歷這兩種情況。”崔莫羅坦言道。
當地時間2021年4月3日,美國紐約,一名亞洲女子手舉標語,反對仇恨亞裔。人民視覺 圖
亞裔女性所揹負的種族與性別的雙重枷鎖並非新近產生,可以追溯至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對東方女性的刻板印象,還有美國19世紀末期的移民政策以及此後的軍事活動。
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遊天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875年,美國出台的首個限制亞裔入境的《佩奇法案》(Page Law),其主要針對的是“以不道德目的”移民至美國的亞洲女性入境。該法案比1882年出台的《排華法案》更早,主要禁止的對象就是華裔。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稱,該法案實質上禁止了中國女性移民美國,帶有鮮明的種族和性別歧視色彩。
而19世紀之後,美軍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加強,也助長了美國社會對亞裔女性刻板印象。“美軍在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建立軍事基地期間,也促進當地性服務行業的發展。”遊天龍指出,在不少美國男性看來,亞裔女性是服務於他們性需求的羣體。
“美國軍隊有招攬亞裔女性性工作者、鼓勵性交易的歷史,有的現象還被製作成影視作品流傳,進一步加大了美國人對亞裔女性的輕視和偏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援引美國種族問題研究學者蕾切爾·郭(Rachel Kuo,音譯)的話指出了這一問題。
即便在性交易之外,在美國男性與亞裔女性的跨國婚姻中,女方也常常處於弱勢地位。在此次亞特蘭大槍擊案中遇害的63歲韓裔女子劉容愛(Yong Ae Yue,音譯),年輕時在韓國遇到了一個服役於此的美國士兵。結婚之後,他們於1979年搬到美國。上世紀80年代,兩人離婚,劉容愛將兩個兒子留給了丈夫。在她看來,如果孩子跟着當兵的父親,會比跟着掙扎於移民身份的自己擁有更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西方長期的殖民歷史以及文化中存在的“東方主義”因素也對亞裔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研究者指出,在諸多文學和藝術作品中,亞裔女子的角色往往是白人男子的性對象,她們通常美麗而富於“異國情調”,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形象類型:在歌劇《蝴蝶夫人》和音樂劇《西貢小姐》裏,她們是温柔順從、甘願自我犧牲的“蓮花”(lotus blossom);在歌劇《圖蘭朵》和電影《龍女》中,她們是充滿誘惑和危險的“龍女”(dragon lady)。
種種歷史和現實因素扭曲着亞裔女性在美國社會的形象。美國心理學家協會2018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概述了亞裔女性在美國媒體和流行文化中被異化和物化的方式,她們被描述為“匿名的、安靜的、隱形的(人)”,或被形容為“性對象”。
西方文化對亞裔女性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得她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尷尬、騷擾甚至侵犯。越南裔美國詩人辛迪·陳(Cindy Tran)就在一場反對針對亞裔仇恨的集會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看病時,治療師誇讚她很“漂亮”,還説自己是不在乎膚色的“色盲”。這樣的經歷,也不僅僅限於美國。
按摩從業者的困境
在整個亞裔女性羣體中,此次槍擊案中遇害的6名按摩店從業者則處在族裔、性別與階層的交叉口。她們長期被邊緣化、污名化,卻鮮有發聲。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在這遇害的6名亞洲女性中,有4人為美國公民,一人持有綠卡,還有一人為中國國籍,她們多數人的生活捉襟見肘,有人是單親母親,有人70多歲仍在工作。據部分遇害者的家人描述,除了辛苦工作,她們和外界幾乎沒什麼交集,過着孤寂無聞的平淡日子。
當地時間2021年3月17日,美國亞特蘭大街頭,民眾在亞洲按摩店外手持標語,反對仇恨亞裔。人民視覺 圖
“很多亞裔女性需要謀生,但她們英文不夠好,所以選擇了按摩店。”在美國做按摩師華裔Melanie的向BBC強調,辛勤工作的正規按摩師值得世人的尊重。
然而,Melanie期盼的這種尊重對很多亞裔女性按摩從業者來説只是一種奢望。美國的按摩店魚龍混雜,儘管有店鋪提供合法合規的按摩和美容服務,但仍有一些按摩店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不少亞裔按摩店也因此遭受污名化,被看作提供性交易的場所,按摩業從業者不得不面對頻繁的性騷擾與性暴力。
亞特蘭大槍擊案的嫌疑人就將這些按摩店視為性的“誘惑”,需要“消除”;槍擊案遇難者、其中一家按摩店店主譚小潔的前夫邁克爾·韋布(Michael Webb)表示,譚小潔曾多次説過,她會把到店裏要求性服務的客人趕走。
“這些按摩店從業者一直遭受着系統性的暴力,而美國主流社會卻選擇對其忽視。”成立於2018年的“按摩女工互助小組”(Massage Parlor Outreach Project)的組織者樹暄(化名)告訴澎湃新聞,不論按摩店的亞裔女性是否是性工作者,她們都天然地帶着性工作者的污名,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又因其移民身份承受着更多的暴力威脅。
據互助小組每月一次對按摩店拜訪瞭解的情況,當這些亞裔女性從業者獨身一人在店內時,她們時常會感覺有人盯着自己,偶爾也會遭遇搶劫或者肢體上的暴力。
這類刻板印象也體現在在美國警察與按摩從業者的互動中。樹暄告訴澎湃新聞,美國白人警察調查亞裔按摩店從業者時,經常會把後者視為“性販賣的受害者”,而警察則負責“解救”她們。
“警察的看法非常貼合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樹暄稱,在他們的固有印象中,所有亞裔女性是“順從的”“弱勢的”“沒有自主性的”,因此警察對她們的“解救”就顯得順理成章。但基於自己對按摩店從業者的瞭解,樹暄表示絕大多數人並非被迫從事按摩行業的,語言受限、亞洲國家的“按摩文化”、工作靈活性、較為可觀的報酬都是她們選擇以這份工作謀生的因素,這與白人警察所想象的“性販賣的受害者”截然不同。
何以掙脱枷鎖
佐治亞州議會中的華裔女性民主黨參議員歐曉瑜(Michelle Au)説道,亞特蘭大槍擊案是“近一年來不斷聚集的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和暴力的頂峯”,是一個“很長的故事的最新一章”。
何以解除束縛亞裔女性的無形枷鎖,書寫的新故事?“全國亞太裔美國婦女論壇”執行董事崔莫羅呼應了歐曉瑜的看法,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溝通,承認亞裔及亞裔女性所面臨的威脅。崔莫羅還警告稱,若亞裔女性仍被忽視,類似的暴力事件就很有可能再度發生。
然而,亞裔女性的遭遇卻不能與整個族裔所面臨的危機割裂開來。遊天龍認為,要想改善亞裔女性的處境,就必須從整體上緩解美國社會對亞裔羣體的仇視情緒。
瞭解亞裔歷史或許是書寫族裔新故事的起點。遊天龍觀察到,目前有些亞裔社區正推動將亞裔的歷史寫入美國中小學的課程,這對於改善亞裔在美國的處境發揮着積極的作用。據BBC報道,4月11日,美國波士頓的一羣少年在當地一場集會上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生為亞裔我自豪》,呼籲學校把亞裔美國人的歷史和文化納入高中課程。
儘管亞裔美國人數量超過2200萬,約佔到美國總人口的6%,但在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卻很難看到完整講述亞裔歷史的內容。亞裔學者、塔夫茨大學榮休高級講師瓊恩·吳(Jean Wu,音譯)指出,在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中,對於邊緣化族裔歷史和現實的關注一直被視作是“反動的”(reactionary),美國教育界始終沒有產生過修訂課程的念頭——譬如向課程中加入二戰期間美國關押日裔、1992年洛杉磯騷亂中針對韓裔的仇恨犯罪等事件。
“美國人只有瞭解亞裔的歷史,才能夠改變他們對‘模範亞裔’的看法,才能關注到亞裔人受歧視、受傷害的情況。”遊天龍表示。
而從女性尤其是亞裔女性的視角出發,一些變化也正在發生。近些年來,尤其是亞特蘭大槍擊案後,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到亞裔女性遭受的歧視與不公,也有越來越多的亞裔女性公開發聲,講述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在《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兩大無猜》等影視作品中的亞裔角色掙脱了過去的定式,展現出更普遍的經歷和更多的可能性。
亞特蘭大的槍聲,在美國社會激盪起亞裔羣體對族裔和性別身份的討論。卸下“模範少數族裔”虛幻光環的亞裔,開始打破沉默,反抗長期遭受的歧視與偏見。
歷史上,亞裔長期缺席美國反歧視鬥爭史;如今,這場“遲到”的平權運動將走向何方?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查睿
來源:作者:澎湃新聞記者 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