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裏的小帳篷,守護安全的耀眼“黃”

“七下八上是我們防洪工作最吃勁兒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在這兒爬上爬下幾十次,我們來這個二級點堅守的目的,就是確保線路絕對安全。”北京局集團公司承德工務段青年職工宋志宇説。

大山裏的小帳篷,守護安全的耀眼“黃”

在京承線K201+732m處有一處鐵路防洪二級臨時看守點,簡稱“201防洪看守點”。該處防洪看守點所處地勢十分複雜,處於不足1200米的兩個隧道之間,防洪點周邊山高坡陡,深塹高堤,山體片石風化十分嚴重。

這個防洪點是京承線上相對最為困難和重要的防洪點,因為這裏遇雨季極易發生山體落石、泥石流及邊坡溜坍等地質災害,引發隧道灌水、倒樹侵限、道牀衝空和鐵路線路損毀等各種險情,嚴重威脅途經列車的安全,一旦造成路基損毀,不僅僅是中斷運輸,後期的搶修也十分困難。因此,在這些防洪重點區段,鐵路派出人員專門看守,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險情,避免危及行車安全。

大山裏的小帳篷,守護安全的耀眼“黃”

此時,北京局集團公司承德工務段的3名鐵路青年,正攜帶帳篷、鐵鍬、雨衣、照明設備、暖水瓶及生活用品等物資攀爬一條長度在100米左右、坡度近乎60度角的陡坡,向此處防洪看守點進軍。

“201防洪看守點的前後是夾直線不足100米的反向曲線,曲線半徑僅為300米,再加上山體的遮擋,導致巡守人員的瞭望距離不足100米,雨下起來後,我們每10分鐘左右就要往返走上一圈,大大增加了防洪巡檢的看守壓力,工區人手不夠我們就2個人一班,好一點兒的時候,我們就3個人一班,即便這樣,一場雨結束,我們平均每人也要走上個十幾圈兒。”青年班長宋志宇介紹説。

宋志宇出了象牙塔就進了鐵路,是90後青年班長,多次獲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剛結婚不久的他,正趕上防洪關鍵期,沒來得及與新婚妻子度蜜月就返回了工作崗位,經過幾年風吹日曬雨淋,一個陽光帥氣的小夥,皮膚被曬得黝黑,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務人。他説,愛人的支持和諒解是他選擇堅守崗位最大的底氣。

半山腰處,少有人煙,居高臨下,美麗而寧靜。只有高山的回聲、雨水擊打岩石的響聲以及火車通過的風笛聲陪着他們。

“只要有預警,我們就隨時準備着,只要有需要,我們就到位,一個值守,一個巡查線路、山體情況,確保列車安全萬無一失。”鐵路青年李寶寶信心十足地説。

李寶寶來自河北保定,現在的工作地點距離老家600多公里。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他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遇到預警和應急,他總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參加集團公司技術比武獲得優勝名次是他給自己設定的工作目標,無論上班與否,他總會隨身攜帶一本已經卷邊的線路工技術比武章程,每當有時間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翻看,他堅信努力付出就會遇到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值守很重要,但也很無聊。”通過對講機與車站聯控和工區聯控,提前站崗接送列車,泡麪、休息和不停的巡檢,就是他們在這值守的全部。

“我們在這兒也並不孤獨,有時候蛇、野獾、野豬也經常和我們碰面”,3個人嘿嘿一笑,還相互打趣道。

其實,他們在這裏值守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這裏地處深山老林,雨天帳篷內潮濕,通風性差,蚊蟲又多,不但影響看守人員間隔休息,還經常導致他們皮膚過敏。另外,下雨時雷雨交加,電閃雷鳴對看守員的心理素質是一種很大的考驗。特別是生活物資緊缺,運送極不方便,有時候他們只能通過喝山泉水解決飲水問題,一日三餐大多以方便麪、麪包、餅乾為主食。

這個“201防洪看守點”看守記錄最長一次是6天5夜,2021年“201防洪看守點”累計看守23天17夜,出巡123次。

目前,承德工務段已經對這個防洪點的山體,加裝了主動防災網,大大降低了落石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

這些鐵路青年所在的潘家店養護工區,由於維修體制改革剛剛被撤銷,這使得他們來到這個防洪點需要走更長的路。工區鐵路沿線山高、路陡、隧道多,日常巡視檢查顯得尤為重要,每天徒步檢查走上10公里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崗在我在,我在安全在。”3名鐵路青年齊聲高喊,擲地有聲,響徹山谷。

(燕都融媒體記者呼延世聰 通訊員張佔友、宋志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7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山裏的小帳篷,守護安全的耀眼“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