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小帐篷,守护安全的耀眼“黄”

“七下八上是我们防洪工作最吃劲儿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在这儿爬上爬下几十次,我们来这个二级点坚守的目的,就是确保线路绝对安全。”北京局集团公司承德工务段青年职工宋志宇说。

大山里的小帐篷,守护安全的耀眼“黄”

在京承线K201+732m处有一处铁路防洪二级临时看守点,简称“201防洪看守点”。该处防洪看守点所处地势十分复杂,处于不足1200米的两个隧道之间,防洪点周边山高坡陡,深堑高堤,山体片石风化十分严重。

这个防洪点是京承线上相对最为困难和重要的防洪点,因为这里遇雨季极易发生山体落石、泥石流及边坡溜坍等地质灾害,引发隧道灌水、倒树侵限、道床冲空和铁路线路损毁等各种险情,严重威胁途经列车的安全,一旦造成路基损毁,不仅仅是中断运输,后期的抢修也十分困难。因此,在这些防洪重点区段,铁路派出人员专门看守,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避免危及行车安全。

大山里的小帐篷,守护安全的耀眼“黄”

此时,北京局集团公司承德工务段的3名铁路青年,正携带帐篷、铁锹、雨衣、照明设备、暖水瓶及生活用品等物资攀爬一条长度在100米左右、坡度近乎60度角的陡坡,向此处防洪看守点进军。

“201防洪看守点的前后是夹直线不足100米的反向曲线,曲线半径仅为300米,再加上山体的遮挡,导致巡守人员的瞭望距离不足100米,雨下起来后,我们每10分钟左右就要往返走上一圈,大大增加了防洪巡检的看守压力,工区人手不够我们就2个人一班,好一点儿的时候,我们就3个人一班,即便这样,一场雨结束,我们平均每人也要走上个十几圈儿。”青年班长宋志宇介绍说。

宋志宇出了象牙塔就进了铁路,是90后青年班长,多次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刚结婚不久的他,正赶上防洪关键期,没来得及与新婚妻子度蜜月就返回了工作岗位,经过几年风吹日晒雨淋,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皮肤被晒得黝黑,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务人。他说,爱人的支持和谅解是他选择坚守岗位最大的底气。

半山腰处,少有人烟,居高临下,美丽而宁静。只有高山的回声、雨水击打岩石的响声以及火车通过的风笛声陪着他们。

“只要有预警,我们就随时准备着,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到位,一个值守,一个巡查线路、山体情况,确保列车安全万无一失。”铁路青年李宝宝信心十足地说。

李宝宝来自河北保定,现在的工作地点距离老家600多公里。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遇到预警和应急,他总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加集团公司技术比武获得优胜名次是他给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无论上班与否,他总会随身携带一本已经卷边的线路工技术比武章程,每当有时间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翻看,他坚信努力付出就会遇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值守很重要,但也很无聊。”通过对讲机与车站联控和工区联控,提前站岗接送列车,泡面、休息和不停的巡检,就是他们在这值守的全部。

“我们在这儿也并不孤独,有时候蛇、野獾、野猪也经常和我们碰面”,3个人嘿嘿一笑,还相互打趣道。

其实,他们在这里值守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这里地处深山老林,雨天帐篷内潮湿,通风性差,蚊虫又多,不但影响看守人员间隔休息,还经常导致他们皮肤过敏。另外,下雨时雷雨交加,电闪雷鸣对看守员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很大的考验。特别是生活物资紧缺,运送极不方便,有时候他们只能通过喝山泉水解决饮水问题,一日三餐大多以方便面、面包、饼干为主食。

这个“201防洪看守点”看守记录最长一次是6天5夜,2021年“201防洪看守点”累计看守23天17夜,出巡123次。

目前,承德工务段已经对这个防洪点的山体,加装了主动防灾网,大大降低了落石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些铁路青年所在的潘家店养护工区,由于维修体制改革刚刚被撤销,这使得他们来到这个防洪点需要走更长的路。工区铁路沿线山高、路陡、隧道多,日常巡视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每天徒步检查走上10公里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岗在我在,我在安全在。”3名铁路青年齐声高喊,掷地有声,响彻山谷。

(燕都融媒体记者呼延世聪 通讯员张占友、宋志宇)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97 字。

转载请注明: 大山里的小帐篷,守护安全的耀眼“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