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順風耳”……桐鄉“數字環保”工程催生“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昨天是第29屆“世界水日”。從昨天起到3月28日,也是第34屆“中國水周”。

2月,桐鄉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京杭大運河單橋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評價為III類,取水量1140.5742萬噸,達標水量1140.5742萬噸,達標率為100%。

水鄉護水保生態,桐鄉獨“數”一幟。織起的一張天羅地網,讓這裏的水、氣和固廢有了專屬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通過發揮縣域試點對全省性改革的示範、突破和帶動作用,我們以數字化改革工程為載體,編織‘天、地、空’立體化環境監管網絡,全面推進點、線、面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桐鄉生態環境保護,全面進入數字化改革時代。

一個數字化集成中心

讓數據孤島連成高速公路

“千里眼”“順風耳”……桐鄉“數字環保”工程催生“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漂、印、染、整……一個個環節緊湊有序。“春節後,產能已達到70%左右。生產拉緊發條,環保更不能鬆懈。”上週五,記者見到浙江豐林染整有限公司環保科科長魏哲超時,他正在廠區的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機房內,記錄運行狀況。

“千里眼”“順風耳”……桐鄉“數字環保”工程催生“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同一時間,這一系列的監測數據還顯示在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的數字環保系統指揮中心的平台上。“經數據採集後,廢氣和廢水信息通過互聯網上傳至智慧環保平台。一旦有異常,企業方會收到提醒短信,便於及時排查故障。”魏哲超説。

一箇中心,讓數據孤島連成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從2018年7月起,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啓動“數字環保”工程建設,建成一個環境監控指揮中心,以及生態環境綜合業務管理平台和基礎信息網絡控制平台。

依託這“一箇中心兩個平台”,水、氣、固廢等環境管理數據盡在掌握。水環境監測數據細化至全市1萬餘家污染物排放企業、地表水、飲用水和河道水質,大氣環境監測數據包括2個省控站點、12個鎮街空氣站、市區60平方公里建成區的83個網格化微型空氣站,還有固廢的轉運軌跡、視頻監控等。數據實現了局內部的數據共享和外單位間聯動互通。

“有了這個系統,我們環保工作人員在開展監察工作時就好像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可以24小時全天候監控企業污染物排放、治污設施運行情況,使得監管效率大大提升,同時也節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克服人工監管存在的數據支撐不足等問題。”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環保五所所長俞雲峯表示。

一種地面點源“雲監管”模式

讓證後監管終結“貓捉老鼠”

“發現停運設施。”前期,某製革企業污水治理設施停運,執法人員通過系統報警精準查處了違法設置排污口案件。

乘着“互聯網+”的東風,桐鄉生態環境領域政府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

尤其是推動證後執法監管數字化、智能化,對桐鄉而言有着迫切需求。“桐鄉工業經濟發達,中小企業面廣量大,這給生態環境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相關負責人給出了一組數據:桐鄉現有固定污染點源13592個,而固定污染點源與環境執法人員比達到410:1。

這意味着,如果仍以人工為主要監管方式,現有的執法力量難以與監管的工作量相匹配,必然會形成“貓抓老鼠”式監管。

要改革,先破題。2018年,被列為“全省排污許可證證後執法監管改革”唯一試點縣市的桐鄉,在排污許可證證後數字執法監管上闖新路、建樣板,開啓“證後執法監管雲模式”。當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桐鄉市排污許可制監管實施辦法》,依託數字環保系統建成“排污許可智能監管平台”。

2020年,“證後執法試點項目”再次被列為全省示範推廣項目。當年,迭代升級,首創的智慧環保·桐鄉市排污許可證證後執法監管系統,專門用於對地面點位上的企業固定污染源實施智慧化數字監管,系統由“一個後台、三個移動終端、四張圖”三大板塊構成,形成集“雲監管、雲管家、雲服務”三大功能為一體的“證後執法監管雲模式”,瞄準證後綜合執法監管數字化、智能化實際運用,以完善發現問題、構建多元主體責任、打造長效服務等機制為重點,實現固定污染源信息收集、數據分析、預警派單、及時處置、精準執法的全過程監管。

系統運行以來,已採集企業工況數據1.53億餘條、廢水在線監測數據185.38萬餘條、廢氣在線監測數據204.68萬餘條,發出有效預警報警信息5.56萬條。該系統成為了全省排污許可證證後執法監管數字化轉型的首個標誌性成果。

系統依託企業“五色生態碼”、區域環境風險“五色圖”、預警報警等創新功能,運用企業、屬地、執法三個移動終端來落實企業自查、屬地巡查、執法監察的“三級巡查”管控機制,有效壓實“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主體責任。“我們按照系統每月定期發送的巡查任務,對水、氣和固廢進行巡查,讓企業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巡查任務還納入鎮(街道)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開發區(高橋街道)相關負責人對此深有體會。

截至目前,系統針對11個鎮(街道)的289家企業已發送任務73751項,完成自巡查任務71250項,涉及設施排口、危廢貯存和一般固廢貯存等場所。

另外,公眾還可以掃描企業門口的“二維碼”獲取企業環境管理信息,對企業環保進行“碼上”知曉、“碼上”監督。

一套空中“氣質”監控台

讓空氣質量監測始終“在線”

“千里眼”“順風耳”……桐鄉“數字環保”工程催生“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2021年,已達標77天。在全國位居中上游水平……”記者走進位於數字經濟小鎮的愛偉仕(嘉興)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沈雁冰正在和技術人員查看桐鄉大氣網格化綜合監管平台的預報報警系統,該平台的數據實時傳輸到桐鄉數字環保系統中心平台上。

輕點鼠標至具體站點,就像給該處的空氣質量做了個“CT”,一系列關鍵監測數據立即顯現,甚至還能做“診斷”,“一旦有數據超標,就會自動報警。”沈雁冰説。

如此精準地“找茬”,得益於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的全市空氣質量監測體系建設。

近年來,桐鄉市投入近3000萬元,共建設包括1個大氣網格化綜合監管平台、83套微型空氣質量傳感監測站、3個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站等在內的站點和系統,構建起環境空氣立體監測體系,在“線”上實現對污染源的監控、研判、預警和處置。

平台運行以來,桐鄉累計發現和解決揚塵污染等問題35個,完成整改100%,2020年度桐鄉降塵量同比改善39.3%。

相較於空中監測,移動走航車、無人機等設備則是地面“偵察兵”。這些設備通過拉網式線狀紅外線掃瞄,掃瞄數據適時傳輸至大氣網格化綜合監管平台。去年,移動走航車、無人機開展桐鄉市全域掃瞄5800公里,監測到VOCs異常點位118個,顆粒物異常點位97個,均督辦整改到位。

與桐鄉大氣網格化綜合監管平台配套的“桐鄉空氣質量”APP在去年9月份上線使用,廣大羣眾登錄後,就能直接查看桐鄉三個空氣站點的空氣質量當前詳情,城市24小時空氣質量預報、未來三日空氣質量預報、PM2.5等相關指標的24小時變化趨勢。“這款APP的上線增強了政府與羣眾的溝通交流,為公眾提供更為權威、高效、友好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服務”,嘉興市桐鄉生態環境監測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得益於空中、地上的全方位監測,桐鄉“氣質”不斷提升。2月,桐鄉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6.4%。全市平均降塵量為1.6噸/平方千米·30日,同比改善20.5%。

一雙衞星遙感“天眼”

讓全域生態環境實現大數據分析

“這些花花綠綠的小圓點背後,大有學問,它們是衞星遙感測算的水體葉綠素。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濃度……”近來,一段近3分鐘的《天眼看桐鄉之生態》視頻綠得養眼,美得“出圈”。

以60萬米高空視角領略桐鄉的背後,是桐鄉將當今最前沿的衞星遙感技術,運用在了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和城市綠色資產管理中。

換言之,桐鄉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修復,有一雙“天眼”相助。

在“看”水環境時,衞星遙感對全域範圍內水質情況的空間分佈及動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清楚地反映區域或流域污染現狀和空間分佈特徵。“利用多時相遙感數據,通過神經源計算,對同一流域水體水質歷史和水質變化趨勢做出研究和預測。”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水氣管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對於大氣環境,“天眼”每天進行全域掃瞄,形成“雲端”的大氣環境監管模式,為大氣環境質量狀態評價提供主要污染物質的高精度數據,形成重點污染區域監測專題圖、大氣污染氣團軌跡分析和空氣質量綜合評價與空氣質量預測。

在“天眼”的守護下,桐鄉構成了“天上看、網上管、地上用”的數字化監管體系。

(藍媒聯盟·桐鄉市傳媒中心記者周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0 字。

轉載請註明: “千里眼”“順風耳”……桐鄉“數字環保”工程催生“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