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提升軟硬實力

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提升軟硬實力

  重慶南川區東街,昔日棚户區“華麗轉身”網紅打卡地。記者 王全超 攝

  編者按

  從煙囱林立、污染嚴重的老工業基地到“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典範,從受限於“天塹”的侷促城市空間到開拓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從化工圍江的“工業鏽帶”到原居民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的“城市秀帶”……新一輪城市更新正在深刻地改變着古老城市面貌。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藴,疊加新興產業的蓬勃朝氣,讓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古老城市歷久彌新,煥發出獨特魅力。

  重慶:優化重塑打造山城新名片

  □記者 陶冶 重慶報道

  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城市山水自然資源本底特色鮮明。但作為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曾經的重慶工廠林立、污染嚴重,好山好水的魅力未能充分彰顯。近年來,重慶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結合自身特點,深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兩江四岸”治理提升、規劃六張城市“新名片”,朝着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典範城市大步邁進。

  缺什麼補什麼 改善人居環境

  從2018年開始,重慶市在國內較早啓動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立足打造“完整社區”,積極探索改造內容清單化、推進方式系統化和投資運維市場化的工作模式,改善市民生活條件。

  重慶將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定位為重大民生工作,立足順應羣眾期盼和需求,把選擇權交給羣眾。政府部門給老百姓提供清單化的改造選項,根據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方式合理確定改造提升內容,確保改造提升後的老舊小區“面子”好看,“裏子”好用。

  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安置房小區經歷近30年歲月的“洗禮”,存在配套設施差、安全保障差、市政基礎差、衞生環境差等問題。得知要啓動改造,一些居民表示歡迎,但也有不少居民懷疑觀望,有的甚至希望政府對片區進行拆遷,拿錢走人。

  通過耐心細緻的動員工作,羣眾改造意願從最初的23%上升到90%多。現在,改造完成後的邢家橋安置房小區,屋內外牆體堅實幹淨,廚房廁所明亮通暢,還新增800個停車位,488户居民感慨“破房”搖身變“洋房”。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能顯著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同時也會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重慶市在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中,注重市場機制運用,吸引更多社會投資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和運維。

  在九龍坡區紅育坡片區改造中,重慶探索運用PPP模式,讓社會資本牽頭直接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地方政府以停車、充電、農貿市場、公房、閒置物業、廣告、保潔等七大類經營性收入作為未來收益,通過PPP模式的ROT運作方式,引入北京願景集團與地方國有公司投入3.7億元組建項目公司,負責片區改造和運營,包括改造期1年、運營期10年,完全市場化運作。

  山城重慶由於地勢所限,中心城區建築密度過大、公共空間少,城市功能存在明顯短板,尤其是一些難以開發的“邊角地”,經常被人開墾來種菜或傾倒垃圾,嚴重影響人居環境。

  為破解這一難題,重慶城市建設管理部門近年來積極探索“變廢為寶”,將大量坡、坎、崖“邊角地”改造成為開放式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為市民建起家門口的免費“健身房”。如今,重慶中心城區已建成投用近百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可服務周邊羣眾約350萬人。

  重塑山水格局 優化城市空間

  天氣晴好的早晨,重慶江北區北濱路附近居民劉斌都會來到嘉陵江濱江跑道慢跑。“從家裏走過來只要六七分鐘。新修的濱江跑道乾淨、整潔,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覺格外清爽。”劉斌説。

  長江、嘉陵江交匯,構成重慶中心城區獨特的“兩江四岸”城市空間格局。但很長時間裏,江岸建設粗放、無序,廠房、高樓、高架橋密佈,市民“見江難近江”。

  為修復生態,還江於民,2018年開始,重慶啓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締沿江污染源,調整碼頭、工廠、市場等功能佈局,着力恢復江岸線生態廊道功能,為市民營造親水的綠意空間。

  嘉陵江北岸的相國寺碼頭和忠恕沱碼頭一帶曾經餐飲漁船集聚,江面污水橫流,江灘上的貨運碼頭和停車場雜亂不堪。經過治理,如今這裏的江岸鬱鬱葱葱、鳥語花香。

  從兩江匯合的朝天門出發順長江而下出銅鑼峽,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廣陽島映入眼簾。

  面積近10平方公里的廣陽島曾在“大開發”理念主導下規劃300多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項目,先後開挖平場地塊2.68平方公里,修築城市道路25.45公里,讓千百年來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肌理不復存在。2018年,重慶市果斷叫停廣陽島開發,啓動生態修復,建設“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

  如今,完成兩期生態修復後,沿着環島生態體驗線路,江、山、峽、島、灣、灘等自然風光盡收眼底。漫步全島,處處呈現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原鄉風貌,西島頭的上壩迎賓林、野豬林鳥語花香、林木葱蘢,綜合示範地的廣陽原鄉、山頂的覽江台、東島頭的燕子坪、雁鴨湖等區域描繪出原生態的巴渝鄉村田園風景。未來,廣陽島還將佈局國際會議中心、大河文明館等公共設施,成為長江生態文明的集中展示地和國際大河文明交往中心。

  城市名片更新 提升產業水平

  近年來,在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推動下,憑藉獨特的城市地貌、千奇百怪的出行方式、璀璨的夜景和誘人的美食,重慶成為國內最火熱的“網紅”城市之一,重工業城市的帽子已少有人提及。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過去重慶的名片有汽車、摩托、火鍋、小面,夜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慶明確提出要做靚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新名片,提升重慶的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名片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由城市發展階段決定的,更新是常態。隨着重慶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過去的名片不足以全面、充分地展現重慶城市的功能,需要打造一些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城市新名片。

  這位負責人表示,城市新名片重在功能,而不是做“盆景”,是要讓城市功能名片成為行業發展的引擎和動力,並圍繞新名片構築產業發展生態圈、串起產業鏈,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重慶將高水平打造的這六張城市功能新名片,立足於產城景融合發展,不只是完善城市功能佈局,更重要的是以點帶面,引領帶動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發展,構築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率先建成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新範例。

  具體而言,以兩江四岸、西部(重慶)科學城等城市重點功能培育區建設為重點,重慶將加強科技創新、國際消費、對外交往等功能及相應設施的佈局,提升國際高端資源要素配置功能,儘快成為引領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源。

  打造長嘉匯、廣陽島、樞紐港等城市功能名片,則在於鍛造重慶在文化、生態、交通等重要城市功能的長板,能夠更加充分展現重慶作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以及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打造科學城、智慧園、藝術灣等城市功能名片,則是補齊重慶在創新、藝術等重要城市功能的短板,有利於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在更廣範圍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加快推動“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同時有利於整體提升重慶的發展質量和城市品質。

  濟南:動能轉換開啓泉城新引擎

  “智造”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位於濟南章丘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世界最大的碾環機正在軋製外徑6米、單重數十噸的環形大鍛件。

  “按照傳統工藝,軋製這樣的大鍛件至少需要3天、前後燒製5次,現在最多隻要7分鐘。”伊萊特公司執行總裁曹緒忠説,公司2018年投產高合金鋼及有色金屬大鍛件項目,產品在核電風電、航空航天等領域廣泛應用,使我國鍛件大型化走在世界前列。

  先進製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和支撐,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是新一輪地區和國際競爭的主要“競技場”。濟南工業文化厚重,產業基礎雄厚,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8個,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是國內製造業門類完備的城市之一。

  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汲佩德説,近年來,濟南市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先進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新特徵新趨勢,聚焦“智造濟南”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智能經濟強市和數字先鋒城市,先進製造業規模效益、創新能力、市場主體、發展動能進一步提升。

  中國重汽高端重卡商用車、濟南二機牀大型衝壓生產線行業領先,走向世界;浪潮服務器蟬聯中國市場第一,AI服務器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天嶽碳化硅襯底材料成功實現我國關鍵前沿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自主可控;齊魯製藥創新能力進入世界醫藥科技前沿;華熙生物透明質酸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

  今年以來,總投資467.3億元的62個智能製造重大項目在濟南相繼開工投產,成為“智造濟南”建設的新引擎。據統計,濟南市制造業佔全部工業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規模總量突破7000億元,先進製造業佔製造業比重達到57%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5.3%。

  新舊動能轉換邁向“黃河時代”

  今年1月,在濟南市天橋區的濼口浮橋渡口旁,隨着“黃河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西線隧道順利貫通。加之去年10月率先貫通的東線隧道,至此“萬里黃河第一隧”全線貫通。

  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標誌性工程之一,濟南黃河隧道南面連接的是濟南老城,北面連接的是正在火熱建設中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按照計劃,隧道將於今年10月建成通車,屆時開車最快4分鐘、乘坐地鐵2.5分鐘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小時車程。

  作為我國黃河流域少數幾個處於地上懸河段的省會城市,自從1855年黃河改道流經濟南後,黃河成為阻礙濟南城市發展的一道天塹。經過多年發展,濟南形成了以大明湖為中心,東西狹長、南北短促的帶狀格局,城市發展空間日益受限。

  今年4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正式掀開濟南建設起步區、推動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據瞭解,起步區面積約798平方公里,藍綠空間佔比大於70%;發展定位為“四個新”,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台,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

  與中科院合作建設的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已落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計算技術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三家中科院分支機構和燃氣輪機等產業化項目;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實現一期交付,20兆瓦燃氣輪機項目完成點火試驗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目前,起步區已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6家,簽約項目81個,總投資2544億元。

  北京同德資本集團董事長張強認為,站在重要歷史關口,濟南正迎來國家戰略疊加的“黃金機遇”。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四大國家戰略在濟南交匯疊加,將使濟南成為投資興業的新高地。

  根據《關於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的意見》,到2025年,起步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現代化新城區框架;到2035年,基本建成綠色智慧宜居城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記者 王志 濟南報道

  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近年來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強化“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發展格局,着力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推動城市發展由空間拓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打造“未來之城”。

  “科創引擎”驅動提升城市硬實力

  今年4月27日,由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主持研發的“齊魯一號”“齊魯四號”兩顆衞星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距離地球500千米的預定軌道運行。齊魯衞星項目成為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為濟南創新打造的山東首家不像大學、不像科研院所、不像企業、不像事業單位的“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有效破解科研與成果轉化“兩張皮”問題。自2019年成立以來,已孵化124家高技術企業,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過380億元。

  科技創新能力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硬實力。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牛長春説,為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濟南市積極規劃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打造區域性原始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趙奕介紹,齊魯科創大走廊規劃形成“一廊六帶、四圈多園”的總體空間結構,打造產研院創新圈、超算中心創新圈、中科院科創城創新圈、未來戰略創新圈四個3-5公里創新圈,各創新區內形成多個主題突出、各具特色的創新園區,滿足創新全生命成長週期對創新空間的需求,形成涵蓋“重大設施-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

  來自濟南市科技局的數據顯示,近幾年,通過全力打造區域性科創中心和科創濟南,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科技創新工作實現城市創新能級、大科學裝置建設、原始創新能力三個歷史性突破,先後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170家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徹底改變了濟南沒有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局面;超前佈局“電磁驅動高速測試裝置”“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濟南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8年底的1636家增長到3029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從145億元增至337.75億元;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3項、山東省科學技術獎143項。

  南京:有機更新煥發古城新魅力

  □記者 孫寅 沈汝發 南京報道

  長江南京段沿線一改往日“碼頭嘈雜、化工廠聚集”的形象,轉變為串聯起魚嘴濕地公園、綠博園、寶船遺址公園等的濱江風光帶;位於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區不再是年久失修、公共設施不完善的棚户區,而是原居民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的歷史文化休閒街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製造裝備等新興產業快速壯大,逐步成為產業中堅力量……

  從治污攻堅改善城市環境,到城市有機更新煥發新活力,再到佈局新興產業激活新動能,南京這座古城正在不斷自我完善中展現出新魅力。

  山水城林融合

  閲江樓上看碧空天塹、玄武湖公園賞映日荷花、魚嘴濕地公園觀江豚嬉戲……在南京,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人流連忘返。

  自2018年開始,南京市各區及江北新區“一把手”每年年初向市委簽訂環境保護“軍令狀”,建立部門聯動的“大環保”機制,堅持把治污攻堅推進到底。

  2020年,南京市大氣、水環境質量均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環境空氣優良率83.1%;完成31項水環境治理等工程,國考省考斷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質均達Ⅲ類以上……“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正在南京一步步變為現實。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南京市已經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特別是在碳減排、長江大保護、藍天碧水保衞戰等方面將強力推進,力爭讓南京生態環境質量再上新台階。

  城市有機更新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老城區保留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但在時間的沖刷下,老城區的不少小區成了“髒亂差”、不宜居的棚户區。

  改造老城區,南京經歷了從“拆改留”到“留改拆”轉變。2015年謀劃改造位於老門東附近的小西湖片區時,南京從“小規模、漸進式”保護開始,堅持“延續生活、延續傳承”的持續改造,探索了一條“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的保護新路徑。

  如今的小西湖片區面貌煥然一新,不僅保留了原住民的煙火氣,還有落户了騰訊棋牌IP場景的“歡樂茶館”、“大鬧天宮藝術館”、蟲文館、精品民宿花間堂等項目,讓老城發展更有內涵、更具品質。

  梧桐綠蔭盎然、歷史文化遺蹟集中的長江路早已是南京市的一張名片,玄武區繼續深挖長江路歷史底藴和商旅資源,新建文化藝術長廊,實施地面改造和景觀提升工程,推進夜購、夜食、夜演、夜展等“八個夜行動”,不僅為長江路再添新景觀,還大幅提升了在此生活、旅遊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除了小西湖片區、長江路文旅集聚區外,南京還推動頤和路、評事街、金城花園、四方新村等歷史地段和老舊小區綜合環境整治,讓老城留住風貌、留住歷史、留住記憶。

  新興產業崛起

  美麗古都正在“蝶變”。昔日“化工圍江”的長江沿岸,如今正在打造魚嘴、江北新區定山、綠水灣等九大城市客廳,佈局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讓工業“鏽帶”成為生活生產的“秀帶”。

  去年底,南京主城區城市更新項目——鼓樓區幕府創新區產業規劃正式發佈。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幕府創新區計劃投資40餘個重大項目,計劃投資規模超過400億元,重點發展以數字經濟為引擎、以新型都市工業和現代商貿商務為基礎支撐的“2+1”產業體系。

  而在幕府創新區東邊、位於棲霞區的中國(南京)智谷已經集聚了約300家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及專家團隊領銜成立的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團隊攜手人工智能專家餘凱博士團隊成立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多個新興產業成為棲霞區的主導產業。

  根據南京市“十四五”規劃,南京在對既有產業優化升級的同時,重點支持軟件和信息服務、新醫藥與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八大產業鏈,並大力培育未來網絡、區塊鏈、航空航天設備、量子信息、安全應急等一批未來產業,形成新興產業梯隊和增長點。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248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提升軟硬實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