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哪個品控好?
一汽大眾跟上汽大眾,要是論品控,理論上來説二者半斤八兩,區別不大,因為都是德國大眾在華的合資品牌。對於消費者來説,品控就約等於質量,哪個品牌的車質量好,就默認哪個車的品控做的不錯。但是從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的實際表現來説,還是一汽大眾的品控略好一些。
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都是德國大眾在國內的合資品牌。其中一汽大眾91年成立,一汽佔股60,德國大眾康采恩(德資)集團佔股40%。目前有一汽大眾,一汽奧迪,一汽捷達這幾個品牌。
上汽大眾成立於1985年,上汽集團佔股50%,德國大眾佔股40%,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佔股10%。目前有上汽大眾,上汽斯柯達這二個品牌。
因為都是德國在華的合資品牌,一汽大眾跟上汽大眾,無論是在造車平台還是三大件以及零部件方面,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師出同門,二個品牌旗下的車,出了毛病都是差不多的。這一點,從車質網對大眾車的投訴就可以看出來,基本上一汽大眾有的故障,上汽大眾也有。比如變速箱異響,發動機異響等等,這些核心三大件,一汽大眾跟上汽大眾都是同一台機子同一個平台生產出來的,故障點都一模一樣。
比如一汽大眾的寶來跟上汽大眾的朗逸,二者都是大眾MQB平台下的產物。用的發動機都是1.5L,1.2T,1.4T發動機,變速箱則是愛信6AT,DQ250七速乾式雙離合變速箱,底盤統一為前麥弗遜後扭力梁的板車懸掛。
比如一汽大眾的邁騰,上汽大眾的帕薩特,同樣是大眾MQB平台下的產物,二台車除了樣子有些差別,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都是差不多的。
對於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這種同平台生產出來的產品,按理來説,質量是相差不大的。因為無論是大眾的造車平台,還是日系,國產系的造車平台,本質上都是對車身電子配置,動力總成,底盤,車身外觀件等部件進行統一,以便減低研發新車的難度,直接套娃就行。還可以提高零部件的複用率,使零部件平台通用,降低採購成本,還能減少總零件數量,降低供應鏈的管理難度以及風險。
所以,在看得到的地方,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除了外觀不一樣,核心三大件,乃至內部的主被動安全配置,科技配置,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因為可以節約成本,只會在細微處進行微調。
這種平台化,規模化的,有工業機器人加持的流水線汽車產品,單從品控質量來説,一汽大眾跟上汽大眾的品控差不多。之所以一汽大眾略好,主要是因為上汽大眾“太懂中國人”,淨搞些減配,中國特供車之類的小動作,連帶着品控,質量,口碑,銷量跟着下滑。
在合資品牌中,上汽大眾是第一家實現本土化開發的企業。上汽大眾跟北美大眾整合產品資源,會適當性的開發一些大眾集團本部沒有的車型,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供車。而大眾專門研究中國人的段子,就是因為上汽大眾而起來的。而一汽大眾比較老實,基本大眾本部有什麼,國內大眾就產什麼,基本不想着法子研究中國人,搞些中國特供車。
比如賣的很火的上汽大眾朗逸,這款車就是一款典型的,由上汽大眾操刀的中國特供車。一開始用的是大眾的PQ34平台,打着1.5L發動機+愛信6AT/5MT黃金動力,還有大空間,高級大眾車標,價格便宜的賣點,專門瞄着中國人喜歡大空間,還愛面子的心理,搞出來的中國特供車。此外,上汽大眾根據PQ34平台搞過大眾朗行,大眾朗境等車,完全是藉着大眾集團的資源和口碑已經影響力,做自己本土化的產品。
所以,上汽大眾很多車型,説它是大眾合資車,倒不如説它是國產車,畢竟本土設計本土生產的。那麼上汽大眾這種半合資半國產的所謂合資車,跟一汽大眾那種原滋原味的大眾合資車比起來,在品控方面,略差一籌也正常。
上汽大眾除了搞中國特供車導致品控質量跟一汽大眾有些差距外,還在零部件的選用方面,上汽大眾也搞簡配。簡配的東西,品控能好?畢竟底子都不行。
比如上汽大眾的帕薩特,跟一汽大眾的邁騰,三大件一樣,大部分零部件一樣,但是帕薩特直接把A柱撞斷了,而同平台的邁騰,安全性則妥妥的。
還有上汽大眾的途觀L,從拆車視頻來看,途觀L前防撞鋼樑的覆蓋率為63.8,對比海外版Tiguan的白車身,國產途觀L明顯覆蓋率更低,這算是減配的部位之一。而從中保研碰撞測試的成績來説,大眾途觀L的A柱近乎撕裂、B柱嚴重變形,25%偏置碰撞測試中,大眾途觀L僅得了P(差)的成績。最終成績在參加測試的那批車型中幾乎墊底。
所以,從這幾個例子明顯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家合資品牌,同樣的造車平台,同樣的核心三大件,但是上汽大眾明顯對於某些零部件進行了調整,導致品控質量出現嚴重下降,直接影響口碑,銷量也跟着暴跌。
而一汽大眾,相對老實一些,對於零部件的選用也比較規矩,不亂來。所以,相對於明顯存在簡配行為的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的品控質量確實會略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