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唐亞華,編輯:沐風,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59歲的慄榮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先後從事過設計和房地產工作。幾年前到了退休年齡,衣食無憂的她沒有去過養老生活,而是在積極尋找有潛力的機會。
應朋友邀請,她在兩年前加入了一個三線城市的康養項目做高管,年薪30萬,這個收入比她退休前幾乎翻了一番。
“在我看來,康養是一個將來幾乎能超過房地產市場規模的行業,能從頭參與這個領域項目的籌建到落地,我感覺自己做的事更有意義了。”慄榮説。
像慄榮這樣退休後再就業的老年人不少。
現象背後,一個原因是如今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逾2.67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9%,其中60歲到69歲的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
另外,隨着醫療水平的進步,大多數退休的老年人保持着不錯的身體素質,他們中不少人有強烈的工作意願和能力。
政策也在引導。8月24日,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僅僅在兩天時間裏,5000多名求職者、100多家企業註冊,麥當勞還因為招聘退休職員上了熱搜。
老年人再就業,能夠獲得經濟回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迴歸工作後,有身份認同感,被認可被尊重,更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
但家庭需要、崗位不匹配等問題,也在困擾老年人再就業。即使如此,多位受訪者表示,在身體允許的條件下,他們願意一直工作。
退休之後,工資翻倍2013年,55歲的註冊會計師程湘走出了自己“北漂”的第一步。
在這之前,程湘一直在湖北某三線城市從事財務工作,在臨近退休的時候,北京的一家公司要招一位年紀稍大、經驗豐富的財務總監。經朋友介紹,該公司找到了程湘並邀請她加入。
考慮到自己的獨生女在北京工作生活,為了跟孩子離得近一點,程湘開始考慮“北漂”。
簡單的電話溝通後,對方讓她做一份簡歷,並來北京面試。“我當時有點排斥,覺得自己幹了一輩子,大家對我的評價還不錯,現在突然要等着被挑選,有點打退堂鼓。”後來,家人朋友勸説她,找工作流程都是這樣,她才接受了。
簡單做了簡歷,面試過後,工作就定下來了。這家公司給出的工資是7800元,差不多是程湘當時退休工資的兩倍。
老年人做“北漂”,遇上的第一大攔路虎就是通勤。剛入職時,公司還位於郊區,“我在老家上班走路不到10分鐘就到了,中午能回家吃飯,睡個午覺。來了北京後,每天早上6點起牀,倒三次地鐵,早上8點半到達公司班車的集合點,再去公司,上下班要花4個小時在路上,晚上8點多才能到家。”
沒有過這種經歷的程湘一度非常崩潰。一個月後,她實在扛不住這個辛苦,投簡歷給幾家招人的會計事務所。沒想到順利通過了其中一家的面試,對方還開出12000元的薪資。唯一的問題是需要經常去外地出差,後來她考慮到來北京就是想跟女兒在一起生活,就放棄了。
還好公司表示三個月後就會搬到市區,跟同事們相處也很融洽,她就留下來了。但公司搬家後,程湘上班也要倒一次地鐵,花1個小時。
另外一大難題是,她對電腦和互聯網不熟悉,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期間她學了做PPT,參與了公司的網站搭建。“以前我的工作流程比較固定,手下也有人幫忙,剛到這裏時都不知道問誰,我就自己硬着頭皮在那兒琢磨。”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突擊學習,她適應了新的工作,並在半年後獲得了漲薪。
59歲的慄榮則通過反向“下沉”,實現了退休後收入翻倍。
她是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來出國留學又拿到了計算機信息技術學位,在設計院和房地產公司都待過,在房屋建設、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方面都有涉獵,算是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
“到了退休年齡,我覺得在一二線城市可能跟年輕人拼體、精力沒有優勢,反而是低線城市人才比較缺,對我們來説挺適合的。”慄榮對深燃説。
位於三線城市的新工作年薪30萬,她在55歲之前的收入也不過在10萬-20萬之間。
不過,她也能接受未來收入下降,假如項目後續開始運營了,可能更需要的是一個有醫學背景的人來做。她理解公司有階段性需求。
像程湘和慄榮這樣退休後再就業,且把工作做得風生水起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婦產科醫生棠靜今年59歲了,她在2017年退休的時候,就有私立醫院來找,待遇在20萬年薪左右,比公立醫院高出很多,但她沒有去,而是接受了自己所在醫院的返聘,除去退休金,月薪還有7000元左右。
66歲的周羣,已經在北京某保險公司上班四年多了。她從企業退休後帶了幾年孫子,休息了六七年,小孩長大一點後她又覺得在家無聊了。自從四年前給自己買保險瞭解了行業後,就開始從事這一行。慢慢的就把賣保險當成第二職業了。現在她的平均月收入有3000元。
即使這個年齡了,周羣每天早晨都堅持去公司開早會,因為不給自己設定太高的目標,想要保持基礎線,她的壓力並不算太大。
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中老年人,退休後正在積極投入新崗位,繼續發光發熱。
老年人沉迷再就業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退休生活,是愜意地喝喝茶、旅旅遊,去公園裏鍛鍊身體,開發畫畫、書法、攝影等業餘愛好,而不是繼續從事幹了一輩子的工作。
事實上,很多老年人不這麼認為。首先是經濟回報,慄榮説,“對我來講,雖然衣食無憂,但再賺一些錢,不管將來在經濟上幫幫孩子,還是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點,都很有必要。”
另外,更多人看重工作帶來的個人成就感和滿足感。
慄榮注意到,自己的很多同學親戚退休後,徹底休息,遊山玩水,但大多數人在一年多之後就覺得枯燥和空虛。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樣,大多數人不光是有衣食生活方面的需求,不僅僅是覺得休閒娛樂就是幸福,還渴望被需要,希望有個人價值感。“覺得自己還有用,這一點對我們來説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精神上沒有任何寄託,跟社會剝離、脱節了,人反而老得很快。”
她選擇了康養行業,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行業,有前景但現在還在起步期。“對我來講從頭到尾參加了一個項目,也是有益的經驗。我參與了目前項目的户型設計,現在到了裝修和設備考察階段,未來還要對外招商。”在她看來,參與並做成某件事,帶來的意義非凡。
慄榮認為,“像我這樣的年齡,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站在原地。如果我原地不動,得到的東西可能會越來越少。要麼退休在家,要麼在一個單位任職時不追求進步,根本就幹不過三四十歲的人。”
程湘來北京工作最開心的就是,那幾年公司的財務業務做得不錯,和同事們相處得也很開心,大家中午經常一起出去吃飯、去河邊遛彎,交流起來沒有障礙。“年輕人挺有心的,每年他們都會給我訂蛋糕準備生日驚喜,我覺得很感動。還有同事結婚時,請我當證婚人。”
周羣之所以願意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也是因為公司的企業文化特別好,“我不明白的工作,同事們都會給我講解,經常遇到下雨,主管就跟助理説,‘給周姐打個車’或‘我順路把你捎回去’。”
她每天堅持開早會,四年多堅守行業,成了公司年輕人的“榜樣”,這讓她成就感倍增。
公司領導經常跟周羣説,“別有壓力,你來到這兒就給年輕人做了很好的示範”。保險行業人員流失率很高,“我一直在,並且時不時還出單,大家經常説‘周姐這麼大歲數了,還在堅持,年輕人有什麼理由不堅持,向周姐學習’。”
有時候她看到同事們焦慮,也會給主管提一點安撫和激勵同事的建議,幾次下來效果不錯。“我覺得也是因為我身上的一些閃光點,以及我給同事們起到了一個好的帶頭作用,公司願意一直留着我。未來只要公司不辭退我,我就不離開公司,起碼幹到七十歲。”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有崗位可幹,他們願意一直工作。
至於具體崗位,慄榮更看重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同時她希望工作節奏不要太緊張,畢竟年齡大了,身體承受能力有限。棠靜給自己的規劃是,如果將來不方便給患者做手術了,還可以只出門診,她所在醫院或別的門診都有這樣的崗位。程湘計劃過些年找一些比較靈活的會計兼職,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一點平衡。
再就業很好,但也沒那麼容易對於很多人來説,再就業很美好,但沒那麼容易實現。阻礙老年人再就業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兼顧家庭、匹配的崗位少都是擺在他們眼前的問題。
2017年,程湘再就業5年後,因外孫出生,即便公司一再挽留,她還是辭掉了工作回家帶外孫。“我早年也經歷過沒人幫忙帶孩子,同時要上班的難處,我能理解年輕人在這面的無奈,所以即使很捨不得這份工作,我還是選擇了辭職。”
棠靜如今還在繼續工作和幫女兒帶孩子的糾結中拉扯。
棠靜2017年退休後一直工作到2021年4月,女兒家的保姆因為薪資等問題離開了崗位,外孫女急需人看護,為此她跟女兒幾乎要發生矛盾了。兩相爭執之下,最終,她跟醫院請示暫時離開崗位來到了北京。
一待就是一年多。每天早上把外孫女送到學校後,家裏空蕩蕩的,她一個人常常覺得無聊,不充實。她覺得明明自己的身體還很好,就過上了“養老”的生活,離開自己喜歡的醫生崗位,棠靜心裏很失落。
“剛離開醫院的時候,患者還不知道,我每天都能接到好多老患者打來的電話,但這麼遠也解決不了問題,乾着急沒有用武之地。”棠靜説。
在老家做了幾十年醫生後,棠靜走到街上不時會遇到一些熟人,大家都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還是蠻受人尊重的,到這兒來,帶小孩的奶奶們一塊跳健身操,大家都一樣,沒人在意你是做什麼的。也沒有親戚、朋友、同事,來了大城市,活動的空間反而更小了。”
她也曾經想過在北京找一份類似的工作,但是發現上下班時間跟接送孩子的時間還是有衝突,很有可能兩邊都做不好,也就作罷了。
不過,她還沒有就此完全離開崗位,醫院對她不錯。去年寒假和今年暑假,棠靜回去後都在繼續上班。
觀察再就業人羣不難發現,相對來説好再就業的,一種是原單位返聘,另一種是個人有比較強的專業技能,比如醫生、會計、律師、教師等依賴經驗、資歷的職業,還有一些學歷不高但耐心細緻的人,能做一些保潔、保姆之類的工作。
而更多人卡在想再就業但找不到合適工作的環節。慄榮提到,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崗位還是需要55週歲以下的人來做,她的一些上過大學,原本工作不錯但是沒有具體技能的同學朋友,拉不下臉去做體力活,又很難找到匹配自己的崗位,大多被迫賦閒在家。
其中職位較低的管理、行政崗位尤其難以找到新工作。“因為企業招聘人需要帶來實質上的好處,要看真本事,很多人退休前發言稿都要別人給寫,來了企業也不可能給他添個助手。”
棠靜的丈夫就是行政崗位退休,並沒有合適的相關崗位支撐他再就業。
部分行業還面臨着對老年人信任的問題。周羣賣保險,客户基本上都是自己的朋友和一些轉介紹,陌生開拓的比較少。“畢竟我年歲大了,有的人一上來就説,你都六十多了,我要把這個保單交給你,你能給我服務多少年。我自己也擔心,把人家介紹過來最後服務不了太長時間,這對我來説是最大的阻力。”
需要承認的是,在少數崗位上,老年人再就業加大了社會競爭。
棠靜提到,他們再就業唯一的負面影響就是,返聘回來的醫生長期佔據重要崗位,影響中青年醫生嶄露頭角。“我們醫院有個別近40歲的醫生非常迷茫,因為患者總是去找資深醫生,他們親自上手的機會沒有那麼多。”
不過,對於更多崗位來説,老年人和年輕人並不衝突。一些老年人從事的是保潔、門衞等對體力和腦力要求不算太高,且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而一些顧問、指導工作,年輕人的經驗、資源還達不到要求,兩者沒有太多衝突。
棠靜能想到最幸福的場景,就是穿上白大褂,繼續坐診或手術。“我這次回去,朋友們説我一年不工作,精氣神都不如從前了。”接下來她打算再跟女兒商量一下,如果女兒同意請保姆,她會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60歲到70歲是黃金年齡段,我還能至少再幹十年。”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