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擺渡輪上的調研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綜合

作為出生在原黃浦區東昌路華東坊的原生“土著”,我在那個“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時代,從小享受着在浦東公園恣意玩耍、在農田鄉間追逐拖拉機練習長跑的歡樂。

  記得20世紀90年代,原黃浦區浦東地區的農田慢慢被成片的居民小區所代替,大量人口開始導入。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浦東新區。

  1994年仁濟醫院東院項目正式立項。1998年7月,在院團委工作的我接到院黨委佈置的一項重要任務:要為仁濟醫院順利東進、戰略轉移浦東做好青年職工的思想工作,即瞭解廣大團員青年的需求和實際困難,儘可能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經過反覆討論商量,團委決定先開展仁濟醫院東移專項調研,要使廣大團員青年在調研中瞭解浦東衞生現狀傾聽民意,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共謀仁濟發展大業。

  記得當時許多問卷是下班後在黃浦江上的擺渡輪上完成的。

當年的浦東公園,現在的陸家嘴

  一天傍晚,延安東路浦西開往浦東的擺渡輪上,下班的人潮將一心想要找尋調研對象的我們擠到了船頭。只見一位中年孕婦突然倒地,同行調研的同事毫不猶豫上前施救。等到輪渡到達浦東的時候,孕婦已經基本無恙。當得知我們來自仁濟醫院,孕婦徐徐站起,反反覆覆訴説着自己擔心胎兒的安危,希望我們能陪同她擺渡到浦西的仁濟醫院急診就診。原來,她的第一胎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胎死腹中……

  調研中,大家切實感受到浦東醫療資源的匱乏、居住在浦東老百姓的就醫困難以及對名醫專家的渴望。記得當時調查的1000份問卷結果顯示,約有64.30%的被調查者認為“家在浦東,就醫不便”;有62.63%的被調查者,因為醫療水平、服務態度、就診環境與設施、勞保醫院在浦西等經常選擇去浦西就醫。大家漸漸理解浦東老百姓就醫的各種不容易,理解他們打心眼裏期盼仁濟醫院能夠早點到浦東開業的迫切願望,年輕醫護們紛紛鉚足了勁要去浦東大幹一場。

  經過多次研討論證,院團委向黨委鄭重遞交了《關於仁濟東部發展戰略的調查報告》。報告提出仁濟東院建設需要重點關注急救、體檢、醫保、涉外醫療、醫學教育等領域。在學科佈局方面,提出要關注浦東門診量增長率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學科的發展等。二十年後看這份報告,許多建議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考慮到調研中發現的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團委決定為周邊街道的居民免費開設健康科普講座。1999年10月,仁濟東院正式開業時,免費健康科普講座涵蓋了浦江兩岸近20個街道。

  當時的艱辛,記憶猶新。那時因為交通不便,醫生們為了一小時的講課,卻要來回花費四五個小時在路上,但是這些定期的免費講座與不定期的義診諮詢活動深受歡迎。記得有一次我陪同一位醫生去塘橋街道授課,中午開往東院的班車沒有趕上,只能輾轉乘公交從延安東路隧道過江,不料偏偏隧道里發生交通意外全線擁堵。我於是聯繫塘橋街道原定下午二點的講課是否可以取消,未料居民們遲遲不願離去,一直等了足足兩個小時,直到我們滿頭大汗地趕到授課現場……那天講完課因為錯過了回仁濟西院的班車,我輾轉回到長寧的家時夜幕已經低垂。

  轉眼,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仁濟醫院有幸建成為浦東新區第一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浦東人,我為浦東的日新月異而自豪,也為參與和見證仁濟醫院的發展而深感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