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非洲發展展望》智庫報告發布

中國日報11月26日電(記者 劉夏) 2021年11月25日,“中非合作的全球意義:從政策到實踐”報告發佈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作為第六屆中非民間論壇分論壇的主題活動之一,本次發佈會聚焦於非洲的政治、減貧、農業與經濟問題,發佈了《2021年非洲發展展望》四份智庫報告。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陳洲視頻致辭稱,此前中非國家領導人都曾專門向第六屆中非民間論壇的召開發布賀信,是我國黨和政府對中非友好事業的關懷和支持,也是非洲對中非民間友好關係與合作交流的期待。坦桑尼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米拉吉·烏庫蒂·烏斯提到,中非間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非洲與中國的夥伴關係將本着透明、信任、共享和互利的精神,轉變為更加強大的互利夥伴關係。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李小云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對中國而言,非洲是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夥伴,是經濟發展的合作者,是中國發展經驗分享的場域,是社會文化上的兄弟和朋友。對非洲而言,中非合作則是經濟發展的新資源、非洲發展的新經驗,同時也是平衡西方的槓桿。

“在全球層面,中非合作將開創新南南合作的格局,從以往的政治團結、經驗交流上升到到實質性的經濟發展合作;中非在農業、減貧等領域的合作可提供替代性發展模式;中非合作為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發展合作伙伴提供先行經驗;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提供了新發展倫理;中非合作也促進了發展主體的多元化。”李小云説。

在報告發布環節,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黃振乾副教授、王海民副教授、酈莉副教授與巴楓博士分別圍繞非洲政治、減貧、農業、經濟領域分享了報告成果:

政治領域報告《發展的硬道理——非洲發展型國家能力與中非合作的未來》認為,西方發展經驗的全球化使得非洲國家偏離了經濟建設優先的主路,尚未改變非洲貧窮落後的面貌。進入21世紀,中國發展經驗給非洲國家帶來了更豐富的發展道路選項,且非洲國家對中國在發展規劃、工業化、基礎設施、減貧和產業政策等發展經驗上有強烈的需求。發展經驗全球化是中國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主要路徑,以發展合作為核心推動新時期的中非交往是踐行中國“全球發展倡議”重要舉措。

減貧領域的報告《按下暫停鍵的非洲減貧——非洲貧困的成因與疫情後時代的非洲減貧合作》認為,識別出貧困的成因是實施未來中非減貧合作的基礎。非洲的減貧事業需要非洲各國需繼續完善減貧方案、加強與國際社會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的減貧合作。報告還對未來的中非減貧合作的具體領域進行了展望,指出了包括防疫合作、貧困原因、發展經驗本土化與減貧示範在內的多個可供探索的具體領域。

農業領域的報告《非洲能否養活自己?——非洲農業發展潛力》認為新冠疫情衝擊下,非洲國家首當其衝地面臨着糧食安全問題。報告認為,通過提高單位產量,提高非洲農業生產率,非洲農業可以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取得巨大成就。報告指出,非洲在密植、除草、間伐、中耕等“軟”農業技術方面有很大提升潛力,同時,非洲在農業管理機制方面具有實現公私協同效應的潛能。中非在上述領域的合作將有助於提高非洲農業生產率,並啓動可持續能力建設以應對糧食危機,從而更好地實現“零飢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經濟領域報告《非洲疫後經濟復甦雙翼——後疫情時代非洲經濟復甦潛力與中非合作韌性》指出,非洲經濟呈現出“過早去工業化”的經濟形態,新冠疫情重挫非洲經濟韌性,造成非洲經濟短期陷入停擺狀態。報告認為未來中非合作需破解非洲產業結構轉型命題,擴展中非合作領域到金融科技、電商、通信、清潔能源和大數據等方向、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以解決資源詛咒問題、推動經濟復甦與民生改善同步進行這三個方面助力非洲經濟復甦。

據瞭解,中國農業大學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發展合作,2017年學校成立了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等智庫,陸續入選一系列國家級項目,成為面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減貧故事、培養新型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人才的重要區域國別研究基地。在坦桑尼亞分享中國減貧和農業經驗的“小技術大豐收”項目已多次入選聯合國和國家減貧優秀案例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6 字。

轉載請註明: 《2021年非洲發展展望》智庫報告發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