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法院田間調解化糾紛 用心打造“楓橋式”法庭

大眾網記者 賈哲 通訊員 杜靜 濟寧報道

11月15日,任城法院唐口法庭法官深入田間地頭,耐心調解成功了一起因農機收割事故引發的鄰里糾紛,促使雙方消除矛盾,握手言和。

任城法院田間調解化糾紛 用心打造“楓橋式”法庭
法官在田間與當事人進行調解

原告王某與被告李某是同村村民,2022年6月7日,被告李某駕駛收割機到原告王某麥田中收割小麥,在倒車過程時,不慎將車後的王某撞倒並碾壓至車底,導致王某受傷住院治療27天。後雙方因賠償事宜未達成一致意見,原告王某向唐口法庭提起訴訟,經鑑定原告的傷情構成十級傷殘。

任城法院田間調解化糾紛 用心打造“楓橋式”法庭
法官在田間與當事人進行調解

2023年9月19日,唐口法庭庭長姚慶安受理此案後,考慮到原被告雙方是多年鄰居,之前關係一直較好,當天上午便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由於對立情緒明顯,分歧較大,調解工作沒有實質進展。當天下午,姚慶安開庭審理此案,但庭審過程中雙方始終沒有達成一致賠償意見,庭審後,姚慶安沒有灰心,覺得此案如果能夠調解成功,不僅可以解開雙方當事人的心結,同時也能省去判決、執行階段的訴累,於是,他決定再次組織雙方進行調解。

為避免雙方在法庭調解進一步激化矛盾,姚慶安和法官助理相桐主動走出法庭,走進田間,與原告、被告採取“背對背”調解方式進行勸説調解。11月恰逢稻子收割時期,姚慶安一邊與當事人交流今年的收成近況,一邊向雙方闡釋相關法律關係、責任比例、賠償費用等問題,並和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去事故現場瞭解情況。

最終,經過姚慶安的耐心調解,雙方均作出讓步,握手言和,達成一致調解意見,由被告李某分兩次向原告王某支付8萬元賠償款,其中5萬元李某第二天就送到法庭並當庭交給王某。

事出意外非人所願,禮讓三分握手言和。判決容易,但不一定是處理糾紛的“最佳方案”,調解困難,卻是能化解積怨的“最優選擇”。對於此類宜調不宜判的案件,唐口法庭始終堅持把調解工作貫穿於審判各個階段,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用心用情在當事人之間架起“連心橋”,為轄區羣眾提供堅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03 字。

轉載請註明: 任城法院田間調解化糾紛 用心打造“楓橋式”法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