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們要追什麼樣的明星?這是最好的答案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鍾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他們是國家的脊樑,是人民的戰士,更是值得追尋的時代明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17年前“非典”肆虐,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敢醫敢言,在“衣原體是病因”幾乎已成定論的背景下,證實非典病因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為眾人驅散陰霾;17年後,84歲的他已過杖朝之年卻迎疫而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1月18日,鍾南山剛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當晚便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抗疫最前線。他神情疲憊地靠坐在一列高鐵餐車的座位上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鍾南山院士敢醫敢言,明確了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為之後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彰顯出了國士擔當。而在每一次疫情有所反覆的時刻,又是他的“大實話”讓所有人吃下一粒定心丸。

  他的話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在9月1日的《開學第一課》上,鍾南山院士感慨道,“什麼是最大的人權?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為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在武漢封城的灰暗時刻,是他的熱淚盈眶讓人燃起希望。

  “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國人,什麼都壓不倒我們。”疫情中,鍾南山數次哽咽的話語,詮釋了中華民族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彰顯了中華民族壓不彎、折不斷的鐵骨。

  白衣為甲,肝膽相照

  “我就出趟診,到武漢看個病,怎麼就成英雄了?”每當學生問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武漢抗疫的經歷時,他總是這樣笑着回答。

  今年農曆大年初二,張伯禮接到了前往武漢參與抗疫工作的通知。臨行前,他並不知道此行的具體工作內容。“你是醫生,當然就得去,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嗎。”在張伯禮的心中,守護人民的生命是他作為醫生的頭等大事。

  “國有危難,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抵達武漢三個星期,張伯禮就帶領團隊繪製出了“新冠肺炎病情演變圖”,為疫情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有什麼辦法想什麼辦法。中醫有中西的辦法,西醫有西醫的辦法。”一線奮戰82天,截至方艙醫院“休艙”時,張伯禮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治療方式,實現了564名患者零轉重症、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2月16日,在武漢一線的張伯禮因勞累過度導致膽囊舊疾復發。接受膽囊摘除手術時,張伯禮笑道:“肝膽相照,我這回把膽留這兒了。”

  步履不停,跑贏時間

  當身患漸凍症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步履蹣跚的走上紅毯時,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肅然起敬。

  那緩慢而堅定的步伐馳騁在疫情的風暴中心。

  作為傳染病專科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是此次疫情中的“風暴中心”。病毒的威力張定宇比誰都清楚,就連自己的妻子也在短時間內被感染。但他仍帶領600多名醫護人員連續奮戰,堅守在救援火線,每天休息不到3小時。

  張定宇的腿或許因病情難以再“跑”起來,但他忙碌的身影卻“跑”在了病毒前面。“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

  當談到為何始終帶病奮戰一線時,張定宇反問,“以後我會被困在輪椅上,為什麼現在不多做一點呢?”

  “一定要為我們的國家築起一道生命的長城!”9月1日,張定宇動情地説。

  漸凍症或許會拉扯着張定宇的雙腿,但醫者的仁心卻讓他終於跑贏了時間。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幾十年積累的十八般武藝,在這個時候,應該説能夠想到的、能夠做到的,都用上了。”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聞令即動,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奔赴武漢,將實驗室搬到了戰“疫”第一線。

  2月26日是陳薇的生日。在這一天,她收到了最好的禮物,她與團隊研製的第一批重組新冠疫苗下線了。

  3月16日,陳薇團隊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啓動臨牀試驗。4月12日,疫苗啓動二期臨牀試驗,這也是當時全球首個進入二期臨牀試驗的新冠疫苗品種。目前,該疫苗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三期國際臨牀試驗正在有序推進。

  談到科研的過程,陳薇感慨道,“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陳薇提出,希望能夠將生物安全領域的創新性成果迅速惠及普通百姓。“什麼叫軍人,人民子弟兵,來自於人民,回報於人民。做最好的科研,用最好的科技手段,來給人民的健康提供科技支撐。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數十年如一日地鑽研科學、不停朝巔峯攀登,這就是陳薇院士的寫照。而她堅守在科研一線的背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勇攀高峯。

  時代星光,偉大力量

  在這場和衷共濟的偉大戰“疫”中,有衝鋒在前的醫護人員、聞令而動的軍人戰士、勇攀高峯的科研人員……同樣也有無數在平凡崗位上實幹篤行、勇毅擔當的普通人。

  他們堅守崗位的畫面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衝鋒在前的醫護人員臉上佈滿一道道勒痕。

  ▲由於長期佩戴護目鏡,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護士長蔣小娟的臉被壓傷了。除夕夜,蔣小娟辭別家人奔赴武漢。由於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導致她的面部被壓傷,1月29日,在開始一天忙碌而危險的工作前,她特意在鼻樑和兩側蘋果肌貼上創可貼,緩解護目鏡的壓傷痛。

  社區工作人員把藥袋綁滿全身。

  ▲為了方便運送,豐楓在身上綁滿了給社區居民拿的藥。2月24日早上5點多,豐楓和另外兩名同事便在一家藥房排隊取號,直到下午5點多才買上藥。藥買給社區重症患者的,由於連續兩天沒取到號,24日當天他們要拿近100份藥。帶去的箱子裝不下所有藥物,豐楓索性將其中小份的藥,串成兩串掛在身上。

  創造“中國速度”的火神山、雷神山建設者。

  ▲當全國人民在吃除夕夜的團圓飯時,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工人們徹夜堅守在一線。為儘快將醫院交付使用,建設現場實行輪班倒制度,7天×24小時不間斷作業。工人們徹夜施工,一份盒飯就是他們的年夜飯。

  風雪中堅守崗位的門崗大爺。

  ▲風雪把孫貴裹成了“雪人”。“作為小區的保安,我的職責就是保護業主的安全。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守崗位……”他樸實的話語讓人鼻頭一酸。

  “14億中國人民堅韌奉獻、團結協作,構築起同心戰疫的堅固防線,彰顯了人民的偉大力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上的這段話,真實地再現了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14億中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萬千默默奉獻、奮不顧身的普通人,堅守在疫情防控的每一條戰線上,用平凡而偉大的民族精神書寫出了不平凡的動人故事,鑄就起了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他們都是戰場上的英雄,身上閃耀着時代的星光!

  記者 孫方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