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後默克爾時代正在開啓

本週末,德國最大的執政黨、默克爾總理曾經領導過的基督教民主同盟將在三位候選人中選舉出新的主席。依照該黨戰後形成的政治慣例,新任主席可能成為9月德國聯邦議會大選的總理候選人,並且可能當選。戰後聯邦德國至今有8位總理,其中5位由基民盟主席擔任。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話,本週末即將產生的基民盟主席不僅將接過默克爾曾擔任的黨內領導職務,還可能在今年9月接任德國總理要職。可以説,德國後默克爾時代正在開啓。

德國在梳理默克爾時期政治遺產的同時,更關注後默克爾時代德國的走向,有期待,有擔憂。

期待有多種。一種期待是繼續默克爾路線,穩定中有發展。德國通常被認為是偏重政治保守和務實的國度,保持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連續性不僅是人們的訴求,甚至被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看待,在德文中“立得住”“有定力”和“接地氣”是被用來形容令人尊敬品格的褒義詞。這些詞也是默克爾總理的擁護者和欣賞者描述她的用詞用語。在三位候選人中,現任北威州州長、州基民盟主席拉謝特比較契合這一期待。他被認為是默克爾總理的同路人,執政經驗豐富,在黨內大佬中頗受認可,當選機會大。他領導德國人口最多、也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最為複雜的州,執政的整體狀況不錯,雖然沒有太大的執政成就,但也沒有犯什麼破壞性的錯誤,在新冠疫情的考驗中總體上過得去,在選民和黨內人氣適中。

另一種期待是不否定默克爾路線,但穩中有變,要使德國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在當下德國流行的政治話語中,現代化就是“年輕、女性、綠色、數字化”。對此,第二位候選人呂特根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曾經擔任過聯邦環境部長,現任聯邦議會外委會主席,其貌文質彬彬,頗受青年和女性民眾歡迎。不過,政治畢竟是權力的角逐,呂特根因在黨內多年沒有要職,缺乏黨內人脈和基層的廣泛認同,也沒有執掌政府的經驗。追隨大眾流行話語而缺乏政治力量的支撐,熱詞會遭冷遇。選情分析者一般不看好呂特根的機會。

第三種期待是革命性的,可能要否定默克爾路線,要改弦更張。16年執政,默克爾總理獲得了稱讚,但遭到的質疑和反對不斷。隨着執政期臨近結束,反對者期待着基民盟來一場革命,迴歸“經濟、社會、家庭”等傳統上價值保守的本色,甚至有人期待着對默克爾進行“政治清算”。完成這樣的使命當然是默克爾的宿敵、第三名候選人默爾茨非常期盼的。他曾是基民盟議會黨團的主席,曾是黨內強力派,但因與默克爾不和而憤然離開政壇,“下海”為美國公司效力。人雖然離開政治,但默爾茨的心卻始終縈繞在政壇,依依不捨,未忘歸來。有人説他要實現未竟的政治抱負,有人説他要對默克爾進行報復。反對默克爾的人熱切期盼着他的迴歸,尤其是,他在經濟界有着廣泛的同路人和同情者。

令人擔憂的是,後默克爾時代的開啓或使德國政治進入一段風高浪急的航道。執政16年,默克爾總理始終處於黨內和政府政治權力的中心,牢牢掌握着德國這艘航船的方向,尤其是在德國和歐洲抗疫中展現出的果斷,給她本人和她所在的基民盟提升了民調支持率。默克爾的離去不可避免地使德國主要執政黨內出現權力真空,為填補這一真空所展開的角逐可能催生德國政壇的混亂。這樣的局面無疑會削弱執政黨的力量,使近年來不斷分化的政黨版圖更加分裂,持續時間越長,對德國政局的負面影響就越大,而且會外溢到社會,使政黨的碎片化轉變為社會的分裂。須知,在美國國會被“攻佔”之前,德國聯邦議會大廈也曾受到過民眾的衝擊,這足見社會問題也在朝危機方向積累過程之中。這也意味着,基民盟新的黨魁,未來德國總理可能的候選人應該具有包容各方、凝聚共識的能力。擔憂者認為,若默爾茨所代表的“革命派”勝出,這或將意味着動盪,而拉謝特當選,德國政局穩定的機會就大。

綜上所述,本週末基民盟大會不僅是默克爾路線“繼承派”和相對的“革命派”的較量,其結果將在較長時間裏影響德國後默克爾時代的走向,也將對歐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波及德國對外關係的塑造,值得密切關注。(作者姜鋒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1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後默克爾時代正在開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