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説當年唐宣宗未即位之前,微服出遊泉州,感慨此地山川秀麗,有似洛陽美景,隨口説了句:“真乃洛陽江景也”。後來即皇帝位,就稱此江為洛陽江。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距泉州城5公里,據史料記載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834米長了。宋朝人建的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靠一種動物加固橋樑,千年不倒。
這座跨海大橋之所以千年不倒,有其很神奇的因素。在修建這座橋之前,洛陽鎮的居民想到對岸去,只能划船。這裏的海面並不平靜,作為洛陽江的入海口,經常會有很大的風浪,導致一些人口失蹤。更甚者,漲潮的時候很多天都不能外出,很嚇人。當地的居民希望每一次出入都平平安安,給渡口起了“萬安渡”這個名字。
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零八個月才建成。橋長約1200 米,寬約5米,有46座橋墩,500個 扶欄,還配有石獅、石亭、石塔和武士石像等,規模宏大。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洛陽橋處於江海交匯處,江闊水深,風猛浪急,工程極為艱鉅。洛陽橋之所以問鼎橋樑史,主要是在洛陽橋的獨特設計和建造師的大膽“創新”。
這座橋有兩個偉大的發明:第一個是為了減少對橋墩的衝擊,橋墩被建成筏形。蔡襄命人選好地址,接着按之前選好的橋址中心線往江中放入大石塊。第二個就是固橋。都知道,一座橋雖有好的橋墩,但時間長了,也是會沖壞的,這樣橋基就會動搖。為了保護好橋墩,當地人開始在橋墩上養殖牡蠣。
弄好了橋基和橋墩,就要開始鋪橋面。洛陽橋的橋面是由很多個大石塊鋪成的,每個都幾十噸重,靠人力肯定不可能搬上去,也沒起重機,那是怎麼搞的呢?古人很聰明,用水的浮力。人們先把石塊用木排託好,放到要鋪的地方,然後等漲潮。潮水一張,石塊就上來了,再鋪好位置。有了這些神奇,洛陽橋才會被稱為天下第一橋。因為它是跨海大橋,所以它的建造難度要遠大於另外三座古橋。奇葩的筏型基礎和牡蠣固橋法,也是洛陽橋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