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水窖”20週年系列:“水印”印出幸福港口
11月底的江南鄉村,陰雨綿綿,別具詩情畫意,像是打翻的調色盤。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港口村姚家小區,新建成的村莊乾淨整潔,從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再到污水處理,這裏的變化,也是當地人居環境改善的縮影。
生活環境艱苦的歲月
港口村姚家小區大部分居民從本鎮的上洪村搬來,以前上洪村沒有污水處理,生活諸多不便。74歲的李杏娜剛搬進新房兩個月,她説,以前,家裏沒有衞生間,糞桶放在柴房裏,洗澡用大木盆,洗衣服都在河邊。冬天的時候太冷,洗衣服先在家裏用熱水洗一遍,再到河裏涮一遍。“冬天我們都是戴手套洗,很冷的。”
同村的吳美琴家也是從上洪村搬來,在上洪村居住時,她家比李杏娜家稍好些,自己在房後做了一個糞池,生活污水都排到了糞池裏,但是糞水又滲到土裏,對環境的污染不可避免。
政府發力建設美麗鄉村
據瞭解,近年來,長興縣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縣財政每年投入約1.2億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中心村建設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工作。
以前,港口村的河道污濁不堪,現在,河道得以清理整治,玉帶般繞村而過。
2017年,港口村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率先實行網格管理、成立垃圾分類積分兑換超市、建立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平台等。
2018年創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
2019年,港口村大膽創新,自主研發地埋式垃圾分類智能化收集系統,打造立體化垃圾分類新模式。港口村村民每天幾點倒垃圾、倒了多少濕垃圾、多少幹垃圾,都一清二楚。同時,倒垃圾還能贏積分,憑積分就可以到超市換東西。
智慧鄉村,“水印計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近年來,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進,但基礎設施欠缺較多,補齊城鄉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為關鍵。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升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2020年3月,“水印計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來到港口村。
2009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與賽萊默合作的公益項目“水印計劃”落地中國,項目依託賽萊默公司先進的水技術和員工豐富的經驗,以公益的方式解決社區的水問題。2020年10月,港口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竣工,90户村民也由此開啓了新生活。
港口村“水印計劃”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由5組生物濾塔和兩級循環池構成,核心工藝為生物濾塔系統。五顏六色的生物濾塔,不但美觀漂亮,而且技術先進。它採用先進的納米陶瓷膜技術,流程簡單,無需曝氣設備,污泥產量低,抗衝擊能力強,同時佔地小,易維護,還能有效保證出水的水質。
生物濾塔
綠水環繞流出幸福滿滿
現在的港口村,村邊綠水環繞,村裏家裏一片清明,村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上洪村也因此復耕土地三百多畝。
“這是我們家的衞生間,上面裝了空氣能,全天24小時都有熱水。”李杏娜開心地説:“現在的生活從前根本不敢想,現在是幹什麼都舒服,説不出的舒服。”
“原來在鄉下家裏就這麼過了五六十年。從前説不定一個冬天都不會洗一次澡,現在隨時有熱水,想什麼時候洗就什麼時候洗。住在這樣的房子裏,激動得都睡不着了。”看得出來,李杏娜是真的開心。
衞生間是衡量幸福與否的硬指標
“原來村裏環境差,亂七八糟的,蒼蠅好多,去年在這兒造了新房子,有了污水處理設施,大家就不會再亂倒亂扔了,日子感覺清爽多了。小區路也好,也有人管理,做夢也沒想到能搬這裏。”坐在窗明几淨的家裏,吳美琴扯着嗓子開心地分享她的快樂。
住上了新房,家裏的土地整村流轉,平時不用種地,老公在安徽打工,吳美琴給女兒帶帶孩子,做做家務,越來越好的生活,給了58歲的吳美琴28歲的信心。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着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立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努力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港口村農村污水處理項目,並不只是當下可見的清潔方便,還藴含着更長遠的未來。港口村污水處理泵站將納入管理系統,進行遠程監控,真正實現農村污水處理的智慧化,助力水系、土壤等生態修復。
“開窗望明月,閒坐聽水聲”已成為港口村村民愜意生活的真實寫照。鄉下和小區,村民們樸素表達的背後,是“水印計劃”為現代化鄉村打的清潔底色,是“水印計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益探索,也是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的智慧和力量。(圖文:張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