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任重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美國經濟評論》6月號刊登了一篇令人震驚的論文,論文顯示在2017年和2018年,供職於美德英澳等國的5位學者聯合在中國香港特區進行了一個“科學實驗”,以向香港大學生提供勞務費的方式鼓勵他們在反政府遊行日上街“統計人數”,並考察“短期激勵”與“長期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這一所謂的“科學實驗”不僅在網上引發“道德倫理”拷問,也暴露出美歐等國赤裸裸干涉中國內政的企圖。“美國有長期在國外搞顏色革命的傳統,有一整套的方法來引導”,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6月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樣的論文,説白了就是變相為組織政治抗議活動提供了社會心理學基礎,為進行社會煽動的那部分亂港分子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
一項用錢“激勵”的實驗
《美國經濟評論》是由美國經濟學會主辦的全球知名學術刊物,這篇題為《持續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關係》的論文,研究的課題大致是:在政治運動中,參與某次抗議活動的人數會不會影響後續抗議活動的參與人數及原因。
論文作者宣稱,其研究對象主要是2017年和2018年的香港7·1反政府遊行。論文作者設計了一項實驗,“隨機、間接地激勵香港大學生參與反獨裁抗議遊行”。實驗一共招募了1100名學生,均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本科生,其中有849人完成了全套實驗。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基礎調查,調查內容是當事人的政治態度。完成調查即可得到300港元的“勞務費”。第二步,把參與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暫不接受任何干預。實驗組的受試者在2017年6月30日晚收到一封郵件,內容是:“過去有許多同學參加了7·1遊行,所以我們邀請部分同學明天幫我們更好地統計7·1遊行的參與人數。希望你們積極參與,為科學做出貢獻。在遊行中,這僅僅花費5分鐘。一旦你們上傳了所有數據,我們會提供350港元的報酬。”
接下來是後續調查,主要內容是受試者是否參加了7·1遊行。只要完成調查,受試者就可獲得50港元的額外獎勵。對於“對照組”的一部分學生,實驗者在7·1遊行一週後鼓勵他們去非抗議地點的中環地鐵站“統計地鐵站內的人數”,“希望你們能夠積極參與,為科學做出貢獻……一旦你們上傳了所有數據,我們會提供350港元的報酬。”作者稱,這組數據用來與激勵學生政治參與的效果作對比。
此後,論文作者於2018年7·1遊行時作了前測調查(主要詢問受試者的政治態度)和後續調查(詢問受試者是否參加了遊行),受試者兩項調查的勞務費各為100港元。
實驗結果是:第一,短期激勵(支付受試者報酬)使得2017年參加7·1遊行的人數增加了10個百分點。第二,短期的獎勵能夠導致長期的政治參與,2017年的“激勵”使2018年上傳調查數據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論文還稱,這種持續政治參與的促進,不是通過改變受試者的政治信仰、傾向或態度,而是與社會互動存在關聯,“比如在遊行現場建立的政治友誼”。論文的結論是,在一場政治運動中,參加一場抗議的激勵措施會增加隨後抗議活動的出席率;另外,社交網絡層面的動員對於持續的政治參與也非常重要。
該論文的署名作者共5位。第一作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博茲廷,第二作者坎託尼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其餘3位作者分別就職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其中一位作者曾長期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論文註釋裏提到,他們得到了歐盟下屬的歐洲研究理事會的資金支持。
多國學者批評論文不道德
該論文之前曾以美國全美經濟研究所的會議論文出現過,其中兩名作者是這個研究所的成員。論文在附錄中聲稱,他們在實驗干預前“獲得了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准”,但“在進行實驗兩年多後,2019年11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致信我們,要求我們刪除引用香港科技大學批准我們研究的文獻。他們認為,我們的研究超出了提案所批准的範圍。我們在回信中明確拒絕了科大的要求。我們認為論文並未偏離科大批准的擬議研究。”
紐約新學院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桑托斯在推特上質問:“全美經濟研究所難道沒有倫理審查委員會嗎?”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格雷滕斯發推特稱:“顯而易見,從道德倫理來説這篇論文是非常有問題的。”來自英國柴郡的會計師格蘭特也批評道:“這種做法令人震驚。論文得到倫理委員會批准了嗎?它是如何以這種不道德的做法發表的?”印度學者庫瑪寫道:“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行為,應該研究一下這些學者的道德水平到底有多低。我想知道,如果用錢刺激他們發表文章,他們會做到什麼程度。”
還有網友諷刺説:“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第一,香港示威的規模由於一些實驗人員的鼓勵而被誇大了;第二,許多受試者並不想抗議什麼,而是為了獲得友誼。”美國“亞拉巴馬之月”網站稱,沒錯,香港就是培養皿,在歐美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付錢讓香港學生參加遊行活動,並衡量這對他們以後長期參加這類行動“是否有用”。
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我想類似的論文,如果用於美國國內政治研究,是不會被允許發表的。論文中涉及的一些數據,已經屬於國家安全的範疇。”他説,這種論文能公開發表,一方面證明美國已完全無視別的國家和地區的穩定,“甚至希望某些目標國家不穩定”;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在香港國安法出台前,香港社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存在的嚴重安全缺失。
香港大學生開始冷靜
過去幾年,大學生在香港反政府運動中扮演了積極角色,包括在2014年“佔中”運動中發起罷課,以及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中為示威者提供物資及法律支援等。不過,香港多所大學近年加強了對學生會的監管,而自去年6月底香港國安法生效後,反政府學生活動已明顯減少。
多年來,香港大學學生會以經常與校方唱反調、主張抗爭著稱,但據香港《東方日報》5月29日報道,香港大學新當選的學生會會長郭永皓表示,當選後,不會主動舉辦“有機會違法”的活動,而會盡量與校方保持溝通。另據香港《明報》5月31日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近來態度也有所改變,稱在註冊社團或公司時,會考慮配合校方要求。
自稱“革命殘火”的學生組織“光城者”,其成員在上月5日潛入香港一所中學行竊,企圖盜取化學品時被警方擒獲,從其中幾人的住所起獲“港獨”文宣品及旗幟,後有5人被警方以涉違反香港國安法扣留調查。《香港仔》日報為此發表社評稱,此次入校行竊的主要是高二和高三的學生,5年前正是他們剛剛升入初中、思想易被誤導之時,“如今回頭看,教育界亦應反省,放任‘獨派’入校,只會荼毒學生淪為別人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