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侵權指控和輿論吐槽的知網,面對公眾比較低調。 記者柯立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12月21日北京訊(駐京記者柯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9歲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侵權引發的關注仍在持續。12月20日,#知網年收入超11億毛利率近54%#登上微博熱搜。
同一天,中國政府採購網上發佈的四川南充、北京、山東青島等地6所高校向中國知網(簡稱CNKI)採購2022年數據庫服務的成交公告或單一來源採購公示,價格從幾十萬到一兩百萬不等。
毛利率超過50%的知網
知網運營方曾經的母公司是清華同方,後更名為同方股份,2019年清華控股通過股權轉讓,讓出控股股東身份。
2018年到2020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從99929萬元增長到116758萬元,毛利率由59.01%降至54.93%。2021年半年報顯示:同方知網的毛利率為51.30%。
知網運營方曾經的母公司是清華同方。 記者柯立 攝
專家介紹,由於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的內容比較全面、檢索功能最強大,成為高校、科研機構的“剛需”,才有了知網的高利潤。
中國政府採購網是財政部唯一指定的政府採購信息網絡發佈平台。長江日報記者12月20日在上面看到,多所著名高校本月發佈2022年度採購CNKI數據庫服務的公告。
其中,復旦大學CNKI數據庫2022年成交價82.5萬元,南京大學擬採購CNKI數據庫預算是108萬元。
有些部委辦、銀行、醫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網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數據庫服務的採購合同。其中,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2022年訂購CNKI系列文獻資源項目中標價格是219萬元。
同方知網公佈的2020年數據:中國知網用户覆蓋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3.3萬家機構,個人讀者2億人,日訪問量:1600萬人次,全文年下載量:23.3億篇。
購買中國知網信息服務的主要是高校及省市圖書館、科研機構、政府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的研究所或圖書情報部門,其中相當一部分單位用户每年的文獻信息採購費用,有專項財政撥款。單位用户成為知網穩定的收入來源,個人用户在知網的收入中,只佔很小的部分。
近幾年來,知網曾因漲價多次引發部分高校的抗議。長江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從2012年至2021年10年間,包括北京大學在內、至少有6所高校發佈公告:因漲價過高暫停使用知網。不過後來上述學校又恢復了知網的使用。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知網近幾年正進行數據庫拆分,即把其擁有的獨家核心期刊抽離原來的數據庫,單獨建立一個子庫,使用者需要單獨付費購買。而原來的綜合數據庫價格也不會降低。此舉被認為是知網的變相漲價。
該業內人士説:針對不同行業提供定向數據庫服務是一大盈利點,比如石油化工、五金礦產、交通運輸等不同的行業,知網可以專門定製對應領域的專業數據庫,其售價比總庫價格更高。
一年幾千元的版權費
同方知網2020年度報告截屏。
中國知網官網上,有《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有著作權聲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嚴格遵守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所有收錄文獻均已獲得期刊社/編輯部授權,其作者稿酬也已通過相關期刊社/編輯部支付。”
中央某部委直屬的報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知網的高額利潤來自其在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的強勢地位,像我們這麼大的報刊單位,多年來知網每年就給2000元版權費,前年合同到期,領導一氣之下停止與知網合作了。
一本上百頁的期刊,一年至少12期,2000元每年的版權費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業內人士舉例:知網主要面向機構用户出售整個數據庫,然後跟期刊或論文作者付版權費時,按頁數來計算。即使知網一年僅僅賣數據庫(不含數據庫挖掘等增值服務)的收入過億元,但數據庫裏海量的論文作為“分母”實在太大,一篇5頁紙的論文,按照知網的算法可能也就值幾毛錢。錢太少,期刊通常也沒辦法跟作者分成。
知網早在1996年就開始學術期刊信息化,“早期大家普遍對於網絡版權知之甚少,很多科技期刊連自己的網站都沒有,知網幫助學術期刊電子化,大家求之不得,知網用很低廉的價格獲得了很多學術期刊的網絡版授權。”
近年來,報刊也充分認識到網絡版權的重要性。某報刊曾與知網有合作,一年的版權費是5000元知網卡,合同於2018年到期後,知網相關工作人員一直希望續簽,因版權費用太低,被謝絕。
某期刊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有個發行量非常大的月刊,以前知網一年就給2000元版權費。合同到期後重新談合作,雜誌方要求漲到5萬元,知網覺得漲太多了,只接受漲到每年5000元。經過拉鋸式談判,最後雙方妥協,重新簽訂的合同可能是一年數萬元。如果知網獲得獨家授權(不給其他同類數據庫網站),需要支付雜誌社的版權費還會更高一些。”
“兩頭通吃”的盈利模式
知網備受詬病的是,其“兩頭通吃”的盈利模式:用很低廉的價格收錄期刊文章;收錄畢業論文,需要作者提出申請,才支付60~100元不等的現金,以及面值300~400元的知網代金券。
某頂尖高校學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知網為知識分享提供了大眾化的平台。從校園網下載論文,本校師生都是免費的,這是因為學校作為單位用户,採購了知網的數據庫服務;社會上個人從知網下載付費,的確較高。
社會上個人散户下載知網裏的文章,期刊論文通常每頁0.25~0.5元,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每篇10~30元不等。2019年之前,甚至作者下載本人作品也要付費。
知網下架趙德馨教授等維權學者的論文,是否屬於拒絕交易?知網對於單位用户年年漲價是否合理?對個人提供查詢服務時,所定價格是否虛高……
北京強國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楊旭日認為:“知網是否涉嫌濫用壟斷地位,需要展開調查、整改。這裏不僅涉及大學、科研院所的預算及其使用的合理性,也涉及廣大論文使用者的權利。知網作為科技期刊服務企業,人為地將作者與讀者進行了隔離,並在其中謀取利益。”
青年學者的擔心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數據庫裏收納了海量的論文,需要逐一獲得作者的單獨授權,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為此,知網等國內主要學術數據庫摸索到了一條“捷徑”:通過與各大學術期刊社簽訂授權協議,獲得作者的“轉授權”或“被(期刊社)授權”。
這種模式近些年引起一些文章作者不滿。第一財經從企查查上獲得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截至今年12月16日,與知網相關的裁判文書近1500份,超九成為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和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的相關案件。其中,有124項裁判文書明確知網有賠償金額。
張洪波説:“知網的運營公司曾在法庭上辯稱,涉案作品經過了期刊發行方授權使用,知網有權對已經在期刊上刊登的文章進行轉載,屬於‘法定許可’……知網敗訴的一系列官司,法院否決了其抗辯理由,法院認為知網和期刊的單方聲明,不足以證明從作者處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授權,以及轉授權的權利。”
趙德馨老教授告贏知網後,會不會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作者們紛紛起訴知網開始維權?
採訪中,多名青年學者擔心維權會影響論文藉助知網平台傳播:“如果因為維權導致論文不能在知網中搜到,在學術上得不償失。論文與高校老師的選聘、工作考核直接掛鈎。”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歆磊覺得: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有本質區別。學術研究本身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當作者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刊物發表,更希望這個研究成果被廣而告之,增進知識傳播。學術刊物也具有公共產品性質,主要為了促進學術發展,一般也不以盈利為目的。趙德馨教授告贏知網之後,可能很多學術刊物會進一步明確與作者的版權事宜。
知網是否涉嫌壟斷?
很多高校畢業生都需要論文查重,一些大學對本校畢業生論文有一到兩次免費查重的機會,但很多學生覺得遠遠不夠,因為論文可能修改很多稿。在校期間,還要發表其他論文,為求職鋪路。為了畢業論文查重,常有學子花費上千元。某電商平台上,甚至出現每次2000元的報價。
12月12日,青年學者劉旭給國家反壟斷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郵件,認為知網涉嫌壟斷,建議有關部門調查知網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他在信中寫道:“在國內學術期刊文獻查詢服務市場,知網具有其他競爭對手無法獲得的文獻資源,尤其是國內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數據庫。這對絕大多數需要通過撰寫論文,並完成查重分析,才能發表論文,進而獲得學位、職稱評定的用户羣體而言是剛需……能否獲得知網的收錄,也是國內學術文獻是否能夠獲得最為廣泛的需求羣體查詢機會的關鍵因素之一。”
劉旭對長江日報記者説:知網每年應該是向機構客户提供打包服務,查重服務並不單獨收費。目前論文查重很貴,其市場亂象和相關數據庫授權不夠開放透明有一定關係。“外界不清楚查重服務收費中到底哪些費用是知網收的,所以才會都歸因於知網”,他建議:合法渠道的查重服務收費應該更透明。
知網12月11日深夜曾在微信公眾號發公告,強調“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一直僅向機構提供服務,且只允許檢測本單位論文,知網從不向任何個人銷售學術不端檢測服務,網絡上銷售的知網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均是通過非法或者侵權手段獲得的。”
長江日報記者在中國政府採購網上看到,兩所著名的公安、警察大學本月初發布公告,購買了“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即論文查重)使用許可,每家的成交價約21萬元。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