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我們都終將老去。面對“白髮潮”,我們準備好了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而按照《世界人口展望2019》方案預測,到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3億人,老齡化率超過20%,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到2041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4.4億人,老齡化率躍升至30%,進入重度老齡社會。
儘管社會認知一直對老人很友好,也一直在提醒大家我們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然而具體到現實生活中,情況並不樂觀。在城市,不少老人生活在老舊小區,適老性差、出行難、活動空間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在農村,許多老人的生活處境更糟糕。在90%的老年人都要居家養老的語境下,住宅適老化改造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搶救性”工程。
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太快,農村裏的青年人快速抽離,城市也在日新月異中迅速擴大,而能夠跟着節奏進入設施更好的新社區的老人並不多。這樣,城市裏老舊小區以及廣大農村就成了老年人“安放”暮年的主要場所。不是説老年人不願意跟着時代的節奏走,而是跟不上。
這意味着,目前承載老人的地方,老舊小區也好,農村也罷,本身吸納資源的能力就不足,普遍缺乏活力。從養老的積極意義上看,這些地方比較安靜,適宜養老。但是,其設施不足、不友好,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的老舊小區改造與新農村建設,本意是為了營造更友好的居住環境。從現實看,這些舉措受到了社會普遍歡迎。但問題不止於此。當下老年人遭遇的不適,並非僅僅是住宅的不便,也不僅僅是小區設施的匱乏、生活場景的壓縮等,更重要的排斥來自老年人話語權的邊緣化、社會語境的弱勢乃至蓬勃發展的數字化帶來的“不友好”。
一款智能手機,就可能把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甩出現代世界。手機的介質性越強,老人們被甩得越遠,更何況現代社會的介質並不僅僅是手機。冰箱、門禁、各種碼……隨時刷新的節奏,讓老人就像一個局外人。很多人都會惦記着老年人的吃喝,事實上作為一個生命體,哪怕是日漸萎縮的生命體,只照顧吃喝也是遠遠不夠的。老年人的世界一樣需要對接時代,對接火熱的生活,對接社會上的無數個點和麪。
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或無數個生命可以順暢對接,意味着這個世界對這個生命是友好的。一個友好型社會,應該是一個無障礙的社會。要想實現無障礙,首先需要拆除的是“心牆”,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更是思想意識和理念價值的改變。
我們當然需要市場化,但對老年人的友好,僅有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種情感,就是愛與理解。體現老年友好理念,固然要從居住場所、生活社區、城市公共設施三方面進行適老化改造,但根本的改造還在於我們內心的理念和價值觀。
我們都會老去,社區道路上、農村牆根下,那一個個孤獨、鬆弛的身影,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畫像。對現在友好,就是與未來和解、與自己和解。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5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