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彼得大帝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俄羅斯走向四大洋,即國土瀕臨四個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成為“四洋國家”。彼得一世為了這個目標奮鬥了一生,到他臨終前,只完成了一部分,北部瀕臨北冰洋早已實現,東部拓展到了太平洋,西北部得到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但東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緯度高,多凍土,沒有優良海港。西北部波羅的海也屬於內海,和真正瀕臨大西洋還有一定的差距。西南部仍屬於內陸地區,為了獲得黑海出海口,彼得一世在1695年、1696年兩次進攻黑海沿岸的亞速夫要塞,但都被奧斯曼帝國擊敗,直到彼得一世去世,也沒能得到黑海出海口,這一點讓他非常遺憾。
彼得一世去世後,他走向四大洋的的夢想,成為了沙俄歷代沙皇的奮鬥目標。在彼得一世去世大約半個世紀之後,葉卡捷琳娜二世終於擊敗奧斯曼帝國,取得了黑海出海口。但黑海也是一個內海,距離大洋至少還有兩道關口,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或蘇伊士運河。由此可見,沙俄的海洋之路,真是異常艱難。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沙俄慘敗,奪取土耳其海峽的計劃徹底破產。此後沙俄只好改弦更張,把目光轉向了東方。1858年,沙俄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逼迫清朝割讓大片土地,從而獲得了海參崴這個優良港口,擴大了其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此後沙俄又於1877年吞併了整個中亞。
此時沙俄距離印度洋,只隔了一個國家,那就是伊朗。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臨中亞、高加索地區和裏海,南部瀕臨印度洋,如果沙俄吞併伊朗,就能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完成彼得一世未竟的事業。屆時沙俄將成為“四洋國家”,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也將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內湖,這對沙俄來説,利益巨大,對沙俄的沙皇來説,也是揚名立萬的好機會,那麼沙俄為何沒有吞併伊朗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伊朗國家體量大,伊朗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公元前3200年,伊朗的西南部就誕生了古老的埃蘭文明。在沙俄擴張期間,伊朗處在愷加王朝統治時期,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亡於1921年,鼎盛時期,版圖遼闊,控制着現代的伊朗全境,中亞的土庫曼斯坦,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等地,一度成為沙俄南下的強勁對手。
但到了19世紀初,隨着伊朗國力的衰落,沙俄最終越過高加索山,吞併了原屬於伊朗的阿塞拜疆等地,並逼迫伊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裏海的自由航行等一系列特權。
伊朗的這些遭遇,和當時的大清如出一轍,但也像大清一樣,由於國家體量大,沙俄雖然吞併了伊朗部分土地,攫取了很多利益,但並沒有完全吃掉伊朗的能力。所以在19世紀中期以前,沙俄無法吞併伊朗。
第二,英國的干預。隨着西方列強對伊朗的掠奪,到了19世紀後期,伊朗國力更加虛弱,再加上沙俄完全吞併了高加索和中亞,已對伊朗形成了高壓態勢。所以到了19世紀後期,沙俄便制定了吞併伊朗全境的計劃。這份野心勃勃的計劃,不同於沙俄以往只依靠武力的擴張模式,而是採用經濟和武力雙重手段,先採用經濟滲透模式,控制伊朗的要害部分,諸如鐵路,銀行等等。等到伊朗經濟瓦解,民生凋敝之後,再使用武力,一舉拿下伊朗全境。
這份吞併計劃非常詳細,如果沒有外部勢力介入,假以時日,伊朗必定成為沙俄的盤中餐。不過這份計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耗費時間,遠不如直接武力吞併來的乾脆。等到20世紀初,時機逐漸成熟,國際局勢已經風雲變幻。再加上英國也不會坐視沙俄獨霸伊朗。最終在英國的壓力下,以及德國的威脅下,1907年,沙俄只好暫時妥協,與英國達成了英俄協約,三國協約正式形成。英俄兩國劃分了在伊朗的勢力範圍,沙俄的勢力在北,英國在南。不過沙俄並沒有放棄吞併伊朗的計劃,與英國達成協約,只是沙俄的緩兵之計,目的是為了共同防備德國,如果沙俄能夠堅持到一戰結束,勢必會捲土重來,但最終沙俄在一戰結束前土崩瓦解,吞併伊朗,取得印度洋出海口的夢想也隨之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