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一到,遊信毅就會長期待在郊外餵養蜜蜂。(受訪者供圖)
遊信毅舉起巢脾仔細檢查。 (受訪者供圖)
1988年出生的遊信毅長於農村,兒時捅馬蜂窩被蜇得脖子又紅又腫的經歷讓他對蜂留下深刻印象。高考發揮失常,奔着“能上大學就行”的想法,他報考了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專業,目前全國只有兩所院校設置了蜂學專業。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在被蜜蜂蜇了幾千針之後,他“免疫”了,終於能養一羣蜂了。
如今,他在一蜂產品企業做養蜂技術員,在一線養蜂,成天和蜜蜂打交道,他希望通過革新養蜂技術,減輕養蜂人的勞動和增加收入,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蜂行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鑽瑩
學習蜂學,發現背後大有學問
福建省南平市康屯村裏有很多種蘑菇的大棚,馬蜂在棚頂築巢,小孩學着大人去捅蜂窩。上二年級的遊信毅膽子小,蜂一飛出,他就撒腿跑,但還是被蜇了個包,頭一回與蜂打交道,落下了“蜂不認人”的印象,畢竟動手捅蜂的是其他小孩。
2007年,遊信毅高考發揮失常,舅媽建議報考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冷門專業容易被錄取。“當時覺得能上大學就行了。”遊信毅説。
在讀蜂學時,別人一聽遊信毅提起蜂學,就會説“氣象學,好高大上。”然而此“蜂”非彼“風”,目前國內只有福建農林大學和雲南農業大學兩所大學開設蜂學,今年分別招生90人、30人。
本科期間,蜂學課程包含了蜜蜂生物學、蜜蜂飼養管理學、蜜蜂生理學、蜜蜂病理學、蜂產品分析學、遺傳育種學等多個課程,遊信毅意識到蜜蜂背後竟有大學問。
“蜂蜜好吃,但蜂蜜是怎麼來的?”課堂上老師拋出的問題引起遊信毅的興趣,“蜜胃是蜜蜂的特殊器官,後端有蜜塞,讓花蜜在胃裏不流入腸道。花蜜經過蜜蜂醖釀,大部分蔗糖轉化成果糖和葡萄糖……”遊信毅聽得津津有味,在實驗課上,他在顯微鏡下觀察蜜胃,“這很有意思。”
遊信毅談起最感興趣的蜜粉源植物學,“全校的花草除了植物學專業學生,就數我們專業最熟悉。”在一堂課上,老師帶學生逛遍整個校園,分辨哪些植物是蜜粉源。遊信毅發現學校裏的荔枝樹和龍眼樹最多,這是蜜蜂最愛的蜜粉源。
進入大三,遊信毅終於能過一把“養蜂癮”,兩人一組,養一羣蜂。被蜂蜇過的經歷減輕了遊信毅的恐懼,但當他真正看到一個蜂箱,四五張巢脾,每張長50釐米,寬25釐米,合計有上萬只蜜蜂時,他的心裏還是慌了一下。
每天下午兩點半,遊信毅戴上防護帽就去學校的雜木林裏照看蜜蜂。遊信毅時常要打開蜂箱,抽出巢脾,看看裏面的蜜夠不夠,需不需要加巢脾。天黑了,還要用糖水或蜂蜜餵養蜜蜂。
“蜜蜂不認人,儘管養了一個月,對它來説,養蜂人還是陌生人。”戴手套會影響操作,遊信毅一般徒手開箱喂蜂,每日被蜇上百針都是常事,後來都免疫了。“蚊子咬還會起包,蜂咬後幾分鐘就沒事了。”
蜜蜂蜇人後,在蜇針被拔出的同時,毒囊和腸子也會被鈎出,蜂很快就會死亡。蜜蜂對黑色和強烈氣味敏感,為減弱其攻擊性,不穿黑衣服、戴帽子和不噴香水是遊信毅最常用的辦法。
帶近150萬隻蜜蜂,從南到北追花
2011年,蜂蜜收成時的甜蜜感促使遊信毅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主修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蜂學)。
對於遊信毅來説,養蜂是充滿期待的,每年的環境和氣候都不同,蜂的成長軌跡也不一樣,產出來的蜜也不一樣的。從幼蟲到蜂到蜂蜜,遊信毅覺得最困難的環節就是防止蜜蜂逃跑。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遊信毅去蜂場喂蜂,撞見蜜蜂出逃。他摘下帽子就收起蜂來。所幸蜜蜂出逃時攻擊性較弱,他趁蜜蜂休整把蜜蜂收回來,還換了個新蜂箱。天氣熱時蜜蜂出逃最頻繁,遊信毅索性剪了蜂王的翅膀,蜂王不逃,其他蜂也乖乖待着。
本科、碩士,遊信毅和蜜蜂打了7年交道,被蜜蜂蜇了幾千針後,他覺得自己真正能獨立養蜂了。遊信毅讀研究生時,有13個同學,畢業後只有3人從事相關職業,而他到浙江江山養蜂產業化協會工作算是和蜂學關係較密切的。
在養蜂協會,遊信毅沒能接觸蜜蜂,覺得沒勁。工作一年多,一個蜂農的中華蜂被投毒,報案後,派出所沒法取證,就請養蜂產業化協會幫忙。遊信毅負責寫證明材料,跑到養蜂場找線索,中毒的蜜蜂嘴巴伸得特別長,特別想喝水,有點像人喝酒後的狀態。再次見到密密麻麻布滿在巢脾上的蜜蜂,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這次契機讓遊信毅決定重投一線,做職業養蜂人。他跟着養蜂師傅從南往北追花。早春三月,他帶着30箱蜜蜂、近150萬隻蜜蜂來到衢州,滿山油菜花便是最佳蜜源。蜜蜂喜靜,在方圓十公里沒有人的郊外,四點半晨露未消散時,遊信毅起牀開蜂箱。太陽下山,養蜂人查看每個蜂箱的蜜量,及時喂蜂。夏日裏,遊信毅常常勞作至晚上12時才能休息。郊外夜晚寂靜得幾乎只能聽到蟲鳴,伴隨着草香入睡的夜晚,遊信毅的思緒回到幫爺爺看西瓜地的童年,舒適自在。
三月底,衢州花期一過,遊信毅又趕蜂去江蘇,緯度越高,花期就越晚,接下來還要追延安的洋槐、秦皇島的荊條花……在養蜂人的腦海裏都有一張地圖——花在哪,蜂在哪,養蜂人就在哪。30箱蜜蜂的蜂蜜年產量達到1000斤,收入10萬元,但一箱蜂成本達到兩三千元。“如果花期晴天多,勤勞的養蜂人年收入能達到15萬到20萬。”漫長追花路,大多時候養蜂人都待在郊區養蜂,遊信毅樂在其中。“我不喜歡城裏的燈紅酒綠,就喜歡和大自然在一起。”
大數據養蜂,開發追溯蜜源系統
國外的職業養蜂人產生源於蜂羣減少,農業受損。而國內的職業養蜂人不一樣,國內大規模的農業少,蜂羣比較充足,所以養蜂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售賣蜂蜜等蜂產品。 如今,遊信毅正在一家蜂產品企業做養蜂技術員。
養蜂看天吃飯,如果撞上花期的時候連續下雨,蜜蜂就不能採蜜,那段時間蜂農很可能顆粒無收。天氣無法改變,作為一個蜂學專業的年輕養蜂人,遊信毅和公司團隊的養蜂技術員研發技術減少蜂農的勞動,一同利用大數據養蜂,在蜂箱內裝了攝像頭,記錄蜜蜂的生長情況,免去了傳統蜂農要經常開箱的工作。
養蜂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蜂產品的銷售,遊信毅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參差不齊的蜂產品是養蜂人最大的競爭壓力,“好的蜜價格高,大眾對蜜的認知度還是偏低。”為此,遊信毅和團隊的技術員開發了一個蜜的溯源體系,讓消費者可以追蹤到每一瓶蜜的源頭,源頭產量多少,消耗多少都可以清清楚楚,通過這樣透明的釀蜜過程提升消費者的信心。“我們現在每瓶蜜都像帶了二維碼一樣,是獨一無二的。”
在福建農林大學蜂學系系主任段辛樂看來,目前國內養蜂業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且大多是小規模、家庭式的養蜂。因此,蜂學專業出來的學生作為年輕的力量,給這個行業做了很好的補充。“他們的實操經驗雖不足,但是在理念上和技術上都有所革新,未來養蜂技術就是朝着一個規模化和智慧化發展,正需要這樣的年輕血液。”
蜂學這門學科培養出來的人才遠不止養蜂人。段辛樂表示,蜂業全產業鏈廣而深,學生的就業面很廣,包括研發無人機養蜂等智慧化養蜂手段,研發更多種類的蜂產品,進入蜂療等健康領域,傳播蜂文化等文化領域……
專業透視:蜂學
1960年,福建農業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前身)受農業部委託創辦二年制養蜂專修科;1980年,養蜂專修科由二年制大專改升格為四年制本科專業;2001年,福建農林大學成立蜂學學院;2004年獲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蜂學)碩士點授予權。
近年,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不斷髮展,學校推進蜂學與理、工、文科交叉融合,比如蜂學與人工智能結合,比如蜂學與生物技術結合……學校打造精品課程,讓蜂學專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專業生源仍存在一定的缺口”,在段辛樂看來,這是大眾對蜂學領域的認知不夠深入,這不僅是蜂學專業的問題,也是所有涉農專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而隨着近年來大眾對蜂產品認識的提升,市場對蜂產品的需求增加,蜂產業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
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率超95%。另外,結合近年國家的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養蜂業作為綠色農業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段辛樂表示,“養蜜蜂只是蜂產業鏈的前端,這個專業後面還有很多故事。”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