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疊珍貴的收據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貴州遵義桐梓風景。 影像中國

當一疊厚厚的黨費收據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驚詫了。革命老區貴州遵義的一名普通黨員,怎麼會有這麼多來自首都北京的收據?

我猛然想起,他就是張紹權。10年前,我見過他。

2011年7月1日,我還是一名年輕的組工幹部。一位花甲老人走進辦公室,人很斯文,戴一副圓鏡片的老式眼鏡,頗有幾分鄉賢的味道。額頭、鼻尖、鬢角都滲着汗珠,布鞋上沾滿灰塵。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張紹權,他是來交黨費的,而且是一份很特殊的黨費。

張紹權眼角的皺紋很深,眼神卻如一個天真的孩子。他從上衣荷包裏掏出一個裹得嚴嚴實實的紅布袋,布袋上金黃的黨徽將紅布襯得十分鮮亮。他從布袋裏取出一疊折得整整齊齊的百元鈔票,鄭重地捧在手心。

我內心一震,看着面前這位平凡的老農民,看着他儉樸得洗到發白的上衣,我感動了。

時隔10年,我決定去一趟遵義市桐梓縣新站鎮,再去看一看張紹權。

桐梓,正是紅軍長征打下第一個大勝仗——婁山關大捷的地方,也是毛澤東同志寫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地方。

汽車沿着大婁山脈一路逶迤,進入蒙渡河谷後,繼續向北而行。冬季的河水很淺,岸邊是綿延的柑橘田,黃燦燦的果子讓這裏的冬季寫滿豐裕的暖意。

經過蒙渡大橋,汽車拐了個彎,遠遠地看到了張紹權的家。那是一棟白牆黑瓦紅窗的普通黔北民居,房前屋後收拾得井然有序、乾乾淨淨。牆上貼着一幅幅字:團結、感謝、送客、迎賓、謝恩……一幅一個詞語,像是家訓。堂屋大門兩側的對聯非常醒目:“新年喜慶農家樂,人間美好不忘本;思情念祖懷先烈,年歲席上想救星。”橫批是“共產黨萬歲”。

這是一棟古樸的黔北民居,一張長桌、三條長凳、一個火爐。儘管每月社保金等收入近3000元,可張紹權生活得很節儉,屋子裏沒有任何裝飾,唯獨正牆被一張張證書填得滿滿當當。其中,四張中共中央組織部落款的收據尤為醒目,三張1000元、一張1200元,時間依次是2011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

張紹權從牆上取下收據平放在桌上,掏出紙巾,弓着背,仔細擦拭面上的灰塵。“這是2011年,那年黨90歲。”他一邊輕輕地撫摸,一邊回憶道:“這張是黨的十八大、這張是黨的十九大、這張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原來,這10年間,除按月繳納黨費外,在很多個重要日子裏,張紹權都會主動獻上一份特殊黨費,並由縣裏將他的心意匯到中央組織部黨費賬户,中組部也會為他寄來一份極具紀念意義的收據。

第一次收到北京寄來的黨費收據,張紹權晚上激動得難以入睡。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翻越幾公里山路到鎮裏裝裱店,花60塊錢請師傅依尺寸製作了一個精緻的實木框,再把收據裱好裝進框子裏。後來,每一張黨費收據,他都會裱好裝進相框,掛到客廳牆上。每天,他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清掃這一面“心意牆”。

陽光爬過院牆,攀過窗欞,聚光燈似的投射在滿牆的黨費收據上。

只是一名普通黨員,為什麼要交那麼多特殊黨費?

張紹權抬起頭,眼神停留在一幅黨徽圖片上,動情地説:“因為感謝共產黨!交點特殊黨費,我心裏感到更快樂。沒有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我們認定了共產黨好。”

張紹權這位與人民共和國幾乎同齡的老黨員,在小山村裏生活了74年,見證了蒙渡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幼年時,村民們日子苦,吃不飽,穿不暖,一日兩餐不是洋芋就是苞谷、紅苕。生了病,全靠土方子吃草藥。

幾十年的光陰過去,日子越過越敞亮。現如今,小鄉村連通了大世界,白花花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山對面剛聽到車喇叭響,轉眼車就到了院門口。住在山頂的農户也有了嘩啦啦的自來水,生病有醫保,年老有社保。2017年,昔日“西風烈”的婁山關下通了高鐵,邊遠的蒙渡村一下子成了熱鬧的旅遊景點,蒙渡河成了漂流的好地方,岸邊開起了幾十家鄉村旅館,老百姓從村民搖身一變成了旅館經營者。每到夏天,北京、上海、四川、重慶的遊客絡繹不絕。遊客們一來,還買走了地裏的蔬菜水果,村民們都嚐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

張紹權沒有開鄉村旅館,而是把目光盯在了這片土地上。蒙渡河谷光照充足、土壤疏鬆,早在20年前,時任村支書的張紹權就開始帶着村民們搞椪柑品種改良。從選苗、培育到田間管理,從種植、施肥、剪枝、嫁接到防蟲,憑藉着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和在種植技術上的勤勞鑽研,椪柑的滋味越來越甜,村民們的口袋也越來越鼓。

如今,小椪柑做成了大產業,村村都結出了“金娃娃”。“新站椪柑”這個響亮的品牌,成了遠近聞名的搶手貨,也成了網購的“新寵”。一箱箱椪柑乘着高鐵跑進各地的水果市場,蒙渡村300多畝椪柑基地每年可銷售椪柑30多萬斤。現在,村裏已經建起了椪柑育苗基地,小樹苗帶着村民們的致富希望播撒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中。

捧着金燦燦的椪柑,張紹權的臉上笑得像朵花。

從院壩往山下看,白牆黛瓦、綠樹繁花、靜謐宜居的鄉村美景盡現眼底。安靜的蒙渡河像一條銀帶穿過村莊,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小樓房依河而建,陽光下的蒙渡村,美麗得像從畫中走出來一樣。

“共產黨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穿衣吃飯、水電路訊,什麼都為我們考慮得這麼周全!”説到動情處,張紹權唱起了黔北民歌《十謝共產黨》,歌聲高亢嘹亮,在山谷間迴盪。

返程路上,冬日的陽光照在蒙渡河上,波光粼粼,就像張紹權的眼神一樣清澈與明亮。

張紹權的心願就是在“心意牆”上再加一張收據,為黨的百歲生日再交一次特殊黨費。

張紹權一直在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並把這份忠誠書寫在自己的一生當中——當汽車兵當民兵時,戍邊衞國和湘黔鐵路戰線上都有他奮鬥的影子;回到家鄉後,他是村裏人最信任的會計和支書,爬坡上坎、走家串户的工作中有他辛勤的汗水;年老後,村小學的校園裏,經常會看到他給孩子們上黨課……

現在的他雖已年逾七旬,卻一直是村裏人最尊重的老支書。修路、架橋、改造水電,難免需要用到村民的土地。土地,是村民們最關心的“命根子”。遇到想不通的村民,村裏總是請他出面做思想工作。每次只要他出馬,再執拗的人也會轉過彎來。年輕的村幹部向他討訣竅,他笑笑,只説了一句話:你一直做的是好事、實事,老百姓就會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