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加速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這一發展形勢將對中國城市產生重大影響,也對各城市做好“十四五”規劃提出更高要求。
文|本刊評論員 編輯顧佳贇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在10月26日至29日召開,屆時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規劃編制已進入關鍵期,最近全國各個城市都在積極行動,緊鑼密鼓地開門問策,徵求對本地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各地“十四五”城市發展藍圖已露端倪。
“十三五”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中國城鎮化率攀升至60.6%,到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生態;從參與全球分工重塑城市格局,到刀刃向內清除城市治理制度障礙,各個城市都閃耀着自己獨特的光芒,呈現出發展含金量高、動力充沛、協調性好、可持續性強的趨勢。不過,“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加速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這一發展形勢將對中國城市產生重大影響,也對各城市做好“十四五”規劃提出更高要求。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我國已進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羣眾新期待,城市規劃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為此,要着力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升規劃指導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統性,着力提升城市質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服務水平、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實現城市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按相應規模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過去,有的城市“攤大餅”式盲目擴張,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城市病”問題突出;有的城市媚洋求怪,特色風貌盡失;有的城市重“硬”輕“軟”,人文精神流失。出現這些問題,除了受扭曲的政績觀驅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因此,編制城市發展“十四五”規劃,就要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凸顯內涵式發展模式。當前,我國城鎮化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正在積累。與此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因此,相關城市要乘勢而上推動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既要注重產業、建築、公共設施等“硬件”的發展,也要注重城市特色風貌和人文精神等“軟件”的提升;既要推進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也要加強民生服務的智慧應用。在編制規劃時,每個城市都應思考適應新時代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真正應對人口高度集中、流動越來越頻繁階段的城市發展需求。
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有區域協調發展意識。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而區域協調發展是重要出路。當下,各省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策劃和推動省內次級城市羣和都市圈的發展,大力培育經濟副中心城市,形成新的增長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各地城市需要與區域總體規劃做好銜接,互相之間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強規劃對接,在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園區等方面推進規劃協同,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各具特色、優勢互補。
展望“十四五”,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眼於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和人民滿意度,就一定能做好城市規劃,引領城市發展給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