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國內多地消費券發放工作集中發力,羣眾在假期中多了“持券消費”這一新的選擇。作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武漢等地率先出現、用以提振人氣和消費的重要手段之一,消費券的“返場”頗受關注。不少羣眾也期待着,惠民消費券的發放工作“少些套路”,進一步“刪繁就簡”,切實增進羣眾的“獲得感”。
事實上,新一輪消費券的發放熱潮,較早出現在今年的中秋節。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中秋小長假期間,近20個省、市、區(縣)宣佈發放消費券,總金額約10億元。總體來看,消費券仍然更多投向零售、餐飲、旅遊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也有一些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的城市會“因城施策”,補貼當地影響較大的重點行業。
小小消費券,顯著發揮了“槓桿”作用,撬動了消費市場。這在湖北省商務廳發佈的一組數據中得到印證:在上一輪的消費券發放後,湖北中秋消費券核銷比例在超過40%後,就已累計拉動消費超10億元,“槓桿率”達5.1倍,即1元券帶動5.1元消費,超過72萬個湖北商户核銷了湖北消費券。
發放消費券,是惠民利民之舉。具體的實施過程,也應更加註重“好事辦好”。應該看到,有一些地方消費券的發放工作遭到羣眾“吐槽”——有人稱“根本搶不到”,“系統罷工了,反覆讓登錄”;也有人認為部分消費券優惠過少顯得“雞肋”,“沒有任何消費慾望”;還有人認為相關的核銷要求和限制條件過多,“搶了個寂寞,而且用券的門檻設置得好高”。這些反饋,需要得到更為積極的回應與調整。
惠民消費券的發放過程中,“刪繁就簡”才能增進“獲得感”。一方面,要更加註重在發放時保障公平,進行多元化、多渠道發放,並適當延長搶券時間、着力擴大資金池等,讓更多羣眾多受益、真受益。以湖北為例,省域內人員無論是否具有湖北户籍,都可以在美團、支付寶等多個平台參與搶券,為羣眾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消費券的核銷規則也應“刪繁就簡”,多一些更實在的“讓利”,讓羣眾享受更多實惠,避免“門檻”過高導致消費券只是“口頭優惠”。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説到底,發好惠民消費券,就是要“多些真誠、少些套路”。只有讓羣眾真正得到實惠,才能更好地發揮拉動消費、刺激經濟,以及促進商品流通、推動企業發展等作用,進而為釋放區域消費潛力提供新的動力。
(半月談評論員 梁建強)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