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餘湛奕
“閨女今年28,一人掙錢一人花;來年閨女29,趕緊找個男朋友。”這是牛年春晚小品《每逢佳節被催婚》中催婚父母的一句對白,它道出了年輕人被爸媽催婚的煩惱和無奈,引起不少網友共鳴。
牛年春晚小品《每逢佳節被催婚》片段截圖
往年春節期間,只要不回家,單身男女基本上可以躲過一波“被催婚”;然而在今年全國超1億人就地過年的背景下,不少“原年人”發現,家長們紛紛“雲催婚”,社交媒體正成為重要催婚渠道。
“比起春晚小品裏的那對家長,我爸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北京就地過年的90後陳先生對中新網記者説。
“哪怕春節沒在一起,爸媽總在有意無意打聽我身邊異性的個人情況。他們發朋友圈曬在老家參加朋友子女婚禮的照片,還配文‘不知啥時候輪到我們家辦喜事。’”陳先生説,“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給爸媽的朋友圈點贊,只能假裝沒看到。其實我工作壓力挺大,沒法在談戀愛上投入太多。”
和陳先生情況類似,董小姐今年在深圳就地過年。春節期間老家有同輩姑娘結婚,這幾日父母和親戚輪番通過社交軟件轟炸式提醒她,“這個新娘比你還小”。
面對“雲催婚”,董小姐深感自己和爸媽可能不在一個“對話頻道”上。“我今年28歲,一直有計劃辭職去國外留學深造。今年春節沒回家,但父母也沒少催。‘暫時不考慮結婚’這種真心話,總感覺無法向他們開口。”
翻看社交媒體,“雲催婚”正成為這幾日網友吐槽的高頻詞之一。“一年一度的雲拜年,雲催婚最是致命!”“以為不回家就能躲過去了嗎?視頻‘雲催婚’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以前是親戚圍一桌一起説,現在是挨個視頻説。”……
就地過年遭遇“雲催婚”的背後,是很多家庭對子女結婚成家的熱切期盼,但年輕人也有苦衷。有調查顯示,工作壓力大、沒時間社交、習慣獨立生活以及結婚要花費的成本等問題,正成為單身男女走向婚姻的主要障礙。
事實上,近年來隨着適婚人口總數下降、婚姻觀念變化、年輕人受教育年限增加等多種原因,中國結婚率逐年下降。民政部發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2019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927.3萬對,比上年下降8.5%。
不急於結婚的不僅是單身男女,一些情侶也選擇止步於“同居狀態”。王先生和女友都在北京工作,同居超過5年,雖然感情一直很穩定,但短期內暫無結婚打算。
“一旦結婚,雙方父母的催婚就會馬上升級為‘催生’,在沒有做好生育準備之前,還不如讓爸媽繼續催婚呢!”王先生告訴中新網記者。
年輕人應該如何平衡父母“催太急”和自己“不想結”?對於這個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尤其關注到近些年來婚姻觀念變化對人們邁入婚姻的影響。在城市裏,很多80後、90後都是獨生子女,他(她)們在成長和接受教育過程中會被“去性別化”,父母期待他(她)們更獨立自主,開放、包容、現代化的城市氛圍也為他(她)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比如,很多人不再為“結婚”而結婚,不再為“傳宗接代”而結婚,女性也不再以依靠男性為生活目標,這是晚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些情況下,父母“雲催婚”能否產生效果,其實是個問號。
“而在農村很多地方,男性數量多於女性的情況仍然存在,加上很多青年男性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很容易忽略婚姻問題,所以農村男性的父母對婚戀問題更焦慮,更容易催相親、催婚。”佟新説。
她提醒,在婚姻問題上,為人父母催太急時常適得其反。前些年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租女友(男友)回家過年”這種啼笑皆非的事情。父母應充分尊重子女的意願,畢竟婚姻是年輕人自己過日子,選擇合適的終身伴侶才是正確的婚姻觀。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魏紹玲説,“雲催婚”不能過於急切,否則極易引發婚內糾紛。比如一些青年男女結婚時感情基礎不牢,也沒有多少積蓄和共有財產,房產和婚禮花費大部分來自雙方父母饋贈。一旦婚姻破裂,在財產的定性和分割上會存在很多糾紛甚至激化為衝突。近年來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另一方面,佟新表示,年輕人也要更多理解父母頻頻“雲催婚”背後的心態。很多人一提“催婚”就覺得壓力大,其實絕大多數父母絕不會強迫子女隨便湊合找個人結婚,是否要結婚的主動權,歸根結底仍在子女自己手中。
春節期間,一些主打相親婚戀的社交軟件為就地過年的單身男女“雲相親”提供了平台,讓人們可以跨越地域障礙和空間限制拉進距離,嘗試認識彼此。佟新提醒,“雲相親”要把握好“度”,一方面可以保持開放心態認識新朋友,另一方面也要增強辨別能力,保持頭腦清醒,謹防上當受騙。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