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證明“我爸是我爸”未果 中國紀檢監察報:整治循環證明不能止於個案

  中國紀檢監察報11月9日報道,為了繼承已故父親的7萬餘元存款,廣東惠州陳先生在公證處、派出所、居委會之間來回跑了7次,歷時7個多月,依然沒能證明“我爸是我爸”。直到國務院督查組介入,當地政府召集相關單位予以整改,幫助當事人辦理相關手續,問題才得到解決。

  銀行對存款繼承有規章制度,公證處要求有親屬關係證明來支撐,公安部門和居委會則認為該證明國家早已明令取消,何必多此一舉。表面看,各個部門都有政策依據、都在“照章辦事”、都“理由充足”,結果卻是羣眾的合理訴求被相互“踢皮球”、遲遲得不到解決。這暴露出,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中,仍有個別地方和部門身子進了新時代、管理服務還停留在過去,對辦事前置條件、辦理流程等事項不動不改。此外,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之間、部門內部在協同協作上做得不夠到位,“信息孤島”現象依然存在。

  “循環證明”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正如通報中指出的:根源在於基層政府相關部門為民服務意識不強,對“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將人民羣眾利益放在首位。一事當前,不管是新情況還是老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規避自身責任,把“皮球”踢出去,而不是如何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如此惰性思維,如此懶散行權,怎能不出問題,又如何令羣眾滿意呢?若是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多一點為民服務情懷、多一點擔當盡責意識、多一點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辦事羣眾,事情便不至於發展成這樣。

  整治“沒完沒了”的證明不能止於個案。各地各部門要對類似問題認真開展排查梳理,強化聯動協作,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努力讓數據多跑路、羣眾少跑腿。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要把羣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來辦,積極轉變工作作風,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紀檢監察機關要把整治羣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盯住典型問題,精準問責,通過嚴格問責倒逼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84 字。

轉載請註明: 男子證明“我爸是我爸”未果 中國紀檢監察報:整治循環證明不能止於個案 - 楠木軒